如果說10年前,鋼鐵巨頭首鋼收購秘魯鐵礦在當時被傳為奇聞的話,那么,中鋼與澳大利亞MIDWEST公司共同研究開發Koolanooka和WeldRange鐵礦項目則可稱得上是壯舉。記者了解到,日前雙方已就這一可供開采70年的項目在澳大利亞佩斯市舉行了盛大的合資協議簽字儀式,中鋼擬為項目投資20億美元。
一個項目創四個第一
說它是壯舉是因為這個項目開創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四個第一:是中國第一個在澳大利亞投資占50%股權比例的項目;是中國在澳大利亞第一個進行磁鐵礦開發的項目;是中國第一個參與可研、勘探和開發全過程的鐵礦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個在資源開發中包括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
按照慣例,開拓海外資源都是別國把可研、勘探、基礎設施做好了,在招商環節我國一些較具實力的企業再介入。從可研、勘探到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過程開發必然存在一些風險。這次中鋼的行動可以說是開了歷史先河,這樣做的戰略意義是什么呢?許多人對此心存疑慮與擔憂。
風險共擔占住先機
"這是一種趨勢。"中鋼國際合作部總經理王志軍表示,將來很少再有前期都做好的項目,只等著投資介入,今后的合作就是風險共擔。世界級的礦業企業巨頭,不會將可研、勘探甚至基礎設施都建設完備后再和你合作,因為他們不缺錢,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工作,等到有收獲的時候他怎么可能再讓別人來分一杯羹?
王志軍進一步闡釋說,從表面上看,項目前期的成本要大一些,風險也要大一些,因為前期要面臨礦產勘察儲量有多大、開出的礦能不能用、礦的品位怎樣、環保、礦區沿線的就業、鐵路和港口建設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些都是未知數,所以必然會擔一些風險。
"這種從一開始就介入的合作方式其實對中國企業是非常有利的。"王志軍表示,這種方式雖然前期成本要大一些,但從運作整個項目來說成本還是降低了。因為從自始至終的全流程合作中,中國企業可以學習到先進的技術,且前期投入會為今后實現控股增加有力的砝碼。
優勢互補聯合作戰
另據王志軍介紹,這個項目還有一個特點是,中鋼與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港灣建設集團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結盟,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進行開發,目的在于締造海外礦產資源戰略供應鏈,即從海外礦山的開采、物流運輸到港口裝卸等基地建設實現一體化,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據透露,在五企業戰略合作協議中,中鋼主要負責一頭一尾的工作,即項目最早的礦產資源開發以及最后礦產資源的銷售。
"幾家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基于相互間的優勢互補,這幾個環節都是鐵礦開發與運營必不可少的。"王志軍說,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鐵路建設總承包上具有核心優勢,中國港灣建設集團則是國內外港口、航道、橋梁設計、建設及港口機械、航標制造領域的骨干企業。三家央企利用各自的優勢,可以非常專業地去完成這個項目,打造出一個共贏的局面。
"有兩大政策性銀行鼎力支持,在新鐵礦項目的融資方面起了關鍵性作用。"王志軍介紹說。這一完整戰略供應鏈的形成,將極大促進我國企業在國際礦產資源開發市場上競爭力的提高。
謀求資源主導權
記者了解到,早在1988年,中鋼就以1.2億澳元投資建設位于澳大利亞西澳州鐵礦產區的恰那鐵礦。恰那鐵礦是中鋼對外投資的第一個項目,現已形成年產1100多萬噸鐵礦石的生產能力,自投產以來,已累計生產1億多噸鐵礦石,全部通過中鋼銷往中國。但在恰那項目中,澳方持有60%的權益,主導權在對方手中。
"與以往相比,這個項目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掌握了資源就有希望變換位置,能夠控股,通過控股爭得國際鐵礦石海運貿易的話語權。"王志軍坦言,我國要爭得在國際鐵礦石海運貿易談判中的主動權必須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聯合國內鋼鐵企業用同一個聲音去談判,不能各自為政,否則會被國際礦業巨頭分頭擊潰。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開發資源,一定要增加自己的權益礦,權益礦越大越好,力爭控股,這樣才有話語權。
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的報告預測,未來二三十年內,中國主要礦產的需求將迅速增加,而目前探明的主要礦產儲量嚴重不足。另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預計,到2010年,我國鐵礦石進口依存度將達到57%。如此高的鐵礦石進口依存度必然要求中國重點大型鋼鐵企業在海外建立礦產資源供應基地,建立穩定安全的資源供應渠道。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