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的第19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相較于此前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采用的傳統交會對接模式,神舟十二號采用了“全相位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方案”,在空間站核心艙的配合下,由飛船控制計算機自主計算和執行軌道控制,實現了從需要大量人工參與到全自動化的完美跨越。技術的創新,使神舟十二號就像是有著全自動駕駛功能的“超跑”,發射后約6.5小時即完成與核心艙的對接,并且全程只需航天員負責監視對接過程,減小了航天員在軌操作壓力,降低地面飛行控制的操作難度。
隨著我國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完成,中國的衛星導航和位置服務實現了全面技術自主。北斗導航終端也引入了神舟十二號飛船的設計中,導航計算、返回搜救落點報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統定位數據。依托我國中繼衛星系統,測控由地基測控為主全面轉為天基測控為主,地面站船測控為輔,減少對測站、測量船的需求,既擴大了測控覆蓋率,又節約了任務成本。
除此之外,飛船還進行了多項國產化芯片應用改進。空間站作為如今航天航空領域最復雜的技術,國產核心器件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核心艙作為空間站的大腦,自然也對航天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舟十二號飛船的控制計算機、數據管理計算機完全使用國產CPU芯片,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實現自主可控。
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的無人飛船神舟一號,到見證了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的神舟七號,從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的無人飛船神舟八號,到目睹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空間站的神舟十二號。12艘飛船,是中國人邁向中國空間站的階梯,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成長,更是中國科技的發展歷程。
問天壯舉激動人心,飛天夢想永無止境。如今,我國航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星空不再遙遠,夢想變為現實,背后是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身影,正如聶海勝推門進入空間站時,央視主持人朱廣權的感慨:“身后是煙火紅塵,門內是大海星辰!”星河璀璨,中國人卻以創新的技術、不懈追求的精神,在九天之上,刻下了中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