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水泥行業風云突變,全行業前四月累計虧損達0.77億元。眾多專家呼吁,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黃金期來臨,整個行業面臨"大洗牌",何去何從是擺在眾多水泥企業面前的嚴峻抉擇。
來自上下游行業的雙重擠壓,把水泥企業逼入絕境。為突出重圍,大型水泥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兼并重組的擴張之路。專家表示,由于水泥行業受國家宏觀調控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雙重影響,需求不會像普通消費品那樣隨著價格下降而上升。在產業整合時期,企業不失時機地采取規模擴張戰略有它的合理性。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認為,在產能明顯過剩的環境下,優勢企業擎起價格大旗從客觀上可以起到淘汰落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對改變我國目前水泥企業數目多、規模小、效率低的產業布局狀況是有好處的。
"現在,水泥行業排頭兵企業安徽海螺水泥已經兼并了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幾十家企業。"海螺旗下某小水泥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海螺通過近幾年的收購、重組、擴建等方式,已將產能擴張至近6000萬噸。
據記者了解,擁有350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規模僅次于海螺的山水集團也將加大力度開始并購重組進程作為下一步的發展規劃。
無獨有偶,國內產量排名第三的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也已經開始在并購重組的道路上大展拳腳,僅2003年年底收購蘇州金貓水泥有限公司和2004年4月點火的陽新一期日產6000噸項目兩項就增加年產能400萬噸,使公司產能擴大近一倍。
中國水泥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市8月份普通硅酸鹽425水泥價格332元/噸,比去年同期下降12.63%,而6、7月份的價格降幅達到20.03%。最具戲劇性的例證莫過于,在全國范圍內,華東地區水泥價格下跌幅度最明顯,而上述地區正是大型水泥企業兼并重組的重點地區。
那么,水泥企業間的并購重組究竟能否幫助行業度過"冷周期",走出困境,答案似乎并不十分肯定。
專家分析認為,大企業的并購重組導致水泥市場重疊現象嚴重。華東地區新增產能一年內就有5000萬~6000萬噸,這讓華東地區產能迅速擴張到1億噸左右,事實證明,這個地區的價格下跌也是最嚴重的,最大跌幅達到每噸200元左右。
人們期望通過企業的區域整合來改善水泥行業贏利狀況的初衷并沒有完全實現,只不過原來小企業與大企業間的競爭,轉換為大企業集團之間更為激烈的綜合實力的較量,而產業全面洗牌過程中的市場也必將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
毋庸置疑,時下正值水泥行業區域整合的絕佳時機。在水泥行業區域整合風生水起的浪潮之中,專家提醒,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如果企業一味追求規模擴張,而未考慮市場容量及結構的變化,那么,規模擴張的結果只能是加劇市場競爭,并最終損害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處于風頭浪尖之上的水泥企業,切忌頭腦過熱,當務之急是避免整個行業擴張泡沫的膨脹和破裂,減少大規模重復建設。
業內專家一致認為,雖然產業調整的陣痛在所難免,但將成本和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才是最優選擇。對于當前苦苦掙扎的水泥企業來說,只有抓住機遇,苦修內功,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突出重圍。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