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科技情報大數據挖掘與服務平臺(AMiner)共同發布2021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AI 2000榜單”,北京在人工智能17個領域加速崛起,領跑全國,高影響力學者數量居全國之首,學術成果顯著。
作為科創資源最為密集的城市,北京依托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資源優勢,已形成原創成果涌現、頭部企業聚集、創新創業活躍、應用場景廣泛的良好局面,成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
高校院所加速AI人才聚集
據2021年“AI 2000”榜單顯示,北京高影響力學者數量共63名、82人次,占全國總人次的36%,全國排名第一。其中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崔鵬、京東集團技術副總裁何曉冬是橫跨研究領域最多的高影響力學者,二人均橫跨3個研究子領域。
人工智能產業高速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北京AI高影響力學者的研究方向以偏應用研究為主,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從學者所在機構來看,北京71%的高影響力學者來自高校院所。
除此之外,AI優勢企業也是重要人才輸出之一。比如,京東集團、百度集團、曠視科技、字節跳動、蔚來汽車、醫渡云等科技企業均有人才上榜。
在“AI 2000”榜單中,9名北京學者入選“AI 2000”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其中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全球排名第3、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劉知遠在經典AI領域全球排名第4、清華大學教授孫茂松在經典AI領域全球排名第9。
在北京,不僅有AI高影響力的學者,還有一大批奔跑在AI道路上的創新新秀,他們共同為北京AI產業貢獻力量。
來自西班牙的阿爾瓦羅·蒙托亞,曾在一次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兼職司機工作,為一位著名的中國企業家開車。這次偶遇激發了蒙托亞的創業興趣,后來他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創建了人工智能公司——阿卡都(Akkadu),提供遠程同聲傳譯服務。
云知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黃偉感觸頗深:“我們是在北京尤其是在中關村的創業土壤上成長起來的,北京有一種創新為榮的氛圍。”
北京依托優越的科技資源和強大的人才優勢,人工智能原始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北京正成為新一代創業公司的燈塔,成為人工智能創業者的樂土。
孕育多項國際重大原創成果
在北京,人工智能領域學者在國際頂級期刊或頂級會議發布過論文的科研人員數量超4000人,占全國的近三成。比如,清華大學張悠慧、李國齊、宋森團隊提出類腦計算“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填補了相關領域國際研究空白,學術成果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
這里的論文發布、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第一,多項國際重大原創成果也相繼涌現。清華大學尹首一團隊研制出全球首款可重構多模態智能芯片已經大規模生產,可滿足功耗敏感場景下的較高算力需求。
此外,北京人工智能學者的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比如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王涵團隊提出的深度勢能分子動力學,獲得了2020年國際高性能計算領域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該獎項被稱為“計算應用領域的諾貝爾獎”。
刷臉認證、自動駕駛、智能音箱、手術機器人……在北京,人工智能技術產品遍地開花,被廣泛應用于金融、電商、醫療、安防、教育等領域,為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生態體系
2019年2月18日,北京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成立。這是我國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據統計,2020年北京人工智能相關產值規模達1860億元,同比增長9.8%,相比于2016年產值增長逾一倍。
人工智能產業的迅速崛起,離不開北京培育產業生態的“土壤”。為營造更好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北京加快推進實施《加快科技創新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指導意見》、發布《北京市高精尖產業技能提升培訓補貼實施辦法》、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構建有利于人工智能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支持人工智能產業全方位保障。
與此同時,自2019年以來,北京先后發布兩批共40項應用場景建設項目,為人工智能企業技術創新應用提供“高含金量”的場景條件,加快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項目落地。
截至目前,北京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約1500家,占全國的28%,居國內首位。在資本助力下,北京誕生了30余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成為我國AI學術和產業人才最大的聚集地。
2021年3月20日,智源研究院發布我國首個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1.0”。82天后,“悟道2.0”迭代面世。基于該平臺,智源研究院開放大模型能力,推動AI應用創新,打造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核爆點”。
未來,北京將繼續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突出“頭雁”作用先行先試,為持續優化人工智能發展的創新生態做出探索,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邁進。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