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腦陸科技聯合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共同舉辦的首屆“腦科學開放日”近日在北京舉行。
此次活動以“覺醒”為主題,邀請了來自產學研用的專家、學者與諸多業界人士,圍繞腦科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如何加速成果轉化進行了深入探討。會上,腦陸科技發布了第三代助眠產品——SleepUp,以展示腦科學技術真正落地于大眾的廣闊應用價值,推動腦機接口技術的落地轉化。當天,腦陸科技還啟動了“腦科學登陸計劃”,面向全球知名高校招募百位跨學科“00后”實習生,以人才創新服務產業創新,為腦科學基礎和應用研究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腦陸科技創始人兼CEO王曉岸表示:“以腦科學為代表的下一個科學已處在突破性爆發的前夜,舉辦此次活動對喚起年輕一代對前沿技術的興趣、探索精神,意義深遠。希望越來越多有志青年和我們一起打響頭陣,開啟腦機交互的新紀元,讓中國力量屹立于人類科學之巔。”
AI領域的新突破
腦科學的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人類對于意識誕生機制的探索,也對推動當前AI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腦陸科技首席科學家張鈸表示:“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之所以遲遲未能建立,根源在于我們對人類大腦與智能了解得太少,因此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關鍵在于與腦科學研究的結合。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既不是簡單的人類制造、控制、利用機器,更不可能是人工智能取代人類,而是人機協同、人機共生。因為人機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可以共同合作,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顯示,當下我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睡眠醫學中心主任王春雪表示:“睡眠障礙是一組以‘睡不著、睡不好、睡不醒’為主要表現的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的睡眠時間越來越不規律,睡眠問題日益加重。他們更希望通過便捷、高效的方式擺脫失眠,獲得高質量睡眠時間。”
此外,在數據有效性、安全性備受挑戰的今天,讓AI學習人腦工作機制進行,已經成為AI技術迎接新一輪革命的重要突破口,而這其中實現腦科學和AI的有機融合更是關鍵。此次開放日所展示的Open-BrainUp正是由腦陸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導研發的通用腦機接口技術服務平臺,也是全球首個支持多款常用腦機接口設備連接與使用的專業腦機接口技術服務平臺,可一站式解決從設備佩戴、交互任務定義、數據獲取與交互等全鏈條腦機交互應用流程,為腦機接口技術的相關團隊或個體提供基礎工具,進一步加速以腦科學為核心的新一代AI技術發展進程。
腦科學加速落地
多年來被譽為自然科學研究“終極疆域”的腦科學,更多地聚焦在基礎理論探索階段,這不僅是因為腦科學是一個極為復雜的交叉性學科,還因其未大量進入日常生活,缺乏足夠市場支持。
對此,腦陸科技創始人、研發科學家盧樹強表示:“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應用神經科學研究和腦機接口智能新技術都是腦科學落地的重要方向。我們需要根據社會需求,適當調整研發模式和方向,真正做到從實用出發,瞄向未來技術發展,率先解決人類生活所面臨的問題和為人們生活提供新的交互技術。”
此次發布的睡眠貼——SleepUp,正是基于世界領先的EEG采集技術,融合多模態生物信號采集技術,經過近百次醫院、醫生和睡眠技師標注,多導睡眠儀(PSG)整晚信號校對,在機器學習算法支持下,為用戶提供精準的睡眠管理方案。
此外,SleepUp還可通過識別人體腦電,根據用戶大腦神經信號狀態,智能匹配不同頻段和能量的個性化聲波,誘導大腦神經信號由興奮逐步過渡到平靜睡眠狀態,優化深度睡眠時長,直面中國3億人群的睡眠障礙問題,助力失眠人群重獲好眠體驗。
開拓人才的碩果之源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
探索科學前沿的高素質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科學研究前進的步伐。相較于上個世紀就已經啟動全國性腦科學計劃的歐美國家,我國在腦科學研究領域的起步較晚,也由此導致了相關領域人才的缺乏。
此次腦陸科技在活動上啟動的“腦科學登陸計劃”,將面向常青藤和國內高等院校神經科學、微電子學、材料學、人工智能、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等軟硬件技術型專業的學生,招募、培養出腦科學這一交叉學科領域的更多人才,助力中國在腦科學研究領域領跑,并在全球腦科學競賽中保持高超競爭力。
王曉岸說:“比起前輩們所處的時代,今天我們無比幸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更應持續向上。硬科技的‘黃金十年’剛剛開啟,新的希望與機遇都在醞釀,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