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鄧小平同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題詞30周年。
自1988年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火炬計劃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踏上了高速發展之路。30多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和堅實保障。
篳路藍縷
高新火炬已成燎原之勢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召開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1985年,黨中央發布《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同時,首次提出“為加快新型產業的發展,要在全國選擇若干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
1988年5月,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位于中關村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這是我國把科技發展與經濟活動在物理空間上結合起來的首次嘗試。
1988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火炬計劃。在當時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背景下,火炬計劃具有很強的先導性,第一次把市場機制引入科技領域,按照“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工作方法,重點培育和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使得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也可以承擔國家科技計劃。
在火炬計劃支持下,上世紀90年代,我國誕生了以聯想、方正、四通等為代表的一批民營科技企業,掀起了“下?!眲摌I熱潮。
在火炬旗幟的引領下,通過開創性地引導建立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轉移機構和推動制定高新技術企業、技術交易稅收減免政策等方式,30多年來培育催生出了我國科技企業群體這支新興力量,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的關鍵支撐,形成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燎原之勢。
如今,國家高新區達到169家,國家自創區達到21個;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了27.5萬家和22.3萬家;1.4萬余家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基本覆蓋全國90%以上的縣級以上行政區
先行先試
國家高新區成科技創新主陣地
建設國家高新區是實施火炬計劃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國家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成功的典型之一。
自1988年國務院批準設立第一家國家高新區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在探索中前行,在創新中崛起,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中堅力量。
世界第一個U盤,中國第一臺超級計算機、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傳輸系統、第一個即時通信軟件、第一部國產手機、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均誕生在國家高新區。
據統計,2020年國家高新區實現營業收入41.8萬億元、工業總產值25.8萬億元、利潤總額3.3萬億元、出口總額4.3萬億元。2020年,國家高新區當年新增注冊企業數66.7萬家,日均新注冊企業數超過1827家,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活躍度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國家高新區集聚培育了全國36.4%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三成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6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
2020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國家高新區在新時代賦予了新使命和新定位,提出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
作為促進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年2月,科技部印發《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為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設定了新目標: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綠色制造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產業不斷壯大,可持續的綠色生態發展體系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綠色發展示范園區和一批綠色技術領先企業,部分高新區率先實現碳中和。
事實上,作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綠色發展早已融入國家高新區的發展基因。
據統計,2019年國家高新區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為0.464噸標準煤,優于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準相關指標值和全國平均水平。
6月8日,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多個國家高新區發起《國家高新區“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宣言》,將加快支持前沿性、顛覆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為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貢獻高新力量。
面向“十四五”,國家高新區承擔著新的歷史使命。相關信息顯示,國家高新區未來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高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旗幟,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高水平創新創業生態,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全力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成為引領和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和強大引擎。
明確方向
高新產業加速集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作出頂層部署。這為火炬事業在新時代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據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火炬工作始終堅持把培育和服務高新技術企業及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工作重點,修訂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規則,放寬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范圍,上線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系統,實施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加計扣除政策,加快促進科技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數據顯示,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系統自2017年10月上線以來,入庫登記的中小企業目前已達22.3萬家,企業研發強度超過9%,顯著高于全國企業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達22.5萬家。
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國經濟增長源源不斷注人新動力。創新主體的不斷壯大也為創新型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能。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109個創新型產業集群共集聚企業23638家,平均每個集群集聚企業約217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44%,企業科技活動支出占當年營業總收入的比重達到5.2%。2020年,火炬特色產業基地新增38家,總數達478家。
破除藩籬
雙創孵化邁入新階段
1987年6月,武漢東湖之畔,一座面積為659平方米的閑置營房里,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正式誕生。中國創業孵化載體事業由此而發,探索前行,孵化出一個跨越時代的夢想。
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創業孵化載體已遍布祖國大江南北,1.4萬余家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基本覆蓋全國90%以上的縣級以上行政區,載體數量躍居世界第一為。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眾創空間、孵化器超過1.1萬家,全年服務初創企業近62萬家,累計吸納創業投資3520億元;孵化器累計畢業企業13.9萬家,上市和掛牌企業達到921家,分別占創業板1/6和新三板1/10,總市值超過3.3萬億元。創業孵化載體蓬勃發展,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必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在火炬旗幟的引領下,我國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呈現出新趨勢、新變化,以技術轉移服務為核心的科技服務業態逐步形成。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已培育國家技術轉移機構453家,創新驛站站點92家,?。ㄊ校┘壖夹g交易網絡平臺40余個,創業孵化機構1萬多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11個,各類技術交易機構超過2萬家,構成了我國技術市場服務體系的基礎架構,極大地激發出科研人員轉化成果的熱情,帶動全國技術交易活動日趨活躍。2020年 ,全國共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28251.51億元;高校院所出現了一些技術成果作價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成功案例,帶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度融合??萍紕撔屡c經濟發展“兩張皮”的問題正在不斷消融。
始于2016年的中國創新挑戰賽,按照“揭榜掛帥”的工作要求,開啟了以企業創新需求為導向,集眾智迎挑戰、解難題的序幕。這不僅是一項賽事活動,更是一項聚焦技術供需對接、突出研發眾包特色、打通科技轉化通道的系統性工作。僅2020年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就集中發布重點需求230項。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中國創新挑戰賽解決了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降低了創新成本;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通過挑戰賽將科研成果變成了累累碩果;越來越多的科技服務機構在挑戰賽舞臺上逐步成長起來。
斗轉星移、初心不變。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新時代的火炬人,將更加團結協作、更加擔當作為,主動應對風險挑戰和把握寶貴發展機遇,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創業更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