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弘揚科學精神
周忠和
作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者、實踐者和傳播者,科研人員被譽為科普的“第一發球員”。科學家參與科普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能高效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以往科普工作側重科學知識的傳播,近年來對于科學精神的弘揚越發受到重視。科學精神是使人擺脫愚昧盲目的有效武器,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一方面,科學精神產生于科學實踐,是科學知識的升華;另一方面,發揮科學精神的引領作用,有助于更好獲取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方法、學會科學思維。讓科學精神在全社會深入人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重要而且關鍵。
科學精神首先形成于科技工作領域,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有必要更注重科學精神的維護與弘揚。知識積累并不能自動帶來科學素質提升,如果不以科學精神貫穿其中,不去了解更深層次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僅僅滿足于傳播零碎的科學知識,科普效果將十分有限。培育和弘揚科學精神,科研人員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立場,秉持理性、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身體力行影響社會;同時也要自覺做科學精神的維護者、傳播者,對偽科學增強辨別力。
當然,科學普及工作并非科研人員的主業,鼓勵更多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工作同時積極參與科普工作,需要從體制機制、組織保障等方面創造更大空間和更多條件。弘揚科學精神是系統性工程,離不開理性質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相信通過多方共同努力,“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的目標定能變為現實。
提升科學教育水平
武向平
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離不開科技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重視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而實施拔尖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從國家發展大局和未來科技變革大勢來看,科技發展關鍵靠人才,科技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只有形成青少年科學素質全面提升這個“高原”,才能成就未來科技創新發展的“珠峰”。
學校是青少年科學素質培養的主陣地。我國在中小學已經開設了科學課程,但能夠承擔科學課程教育的專業老師匱乏。在西部和偏遠地區,這一情況尤為突出。與此同時,不少學校還停留在傳授書本知識,較少講授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缺乏科學教育完備體系。科學素質教育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與科技強國建設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因此,有必要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擴大師范類高等院校“科學教育”專業的招生人數;盡快啟動中小學科學老師培訓計劃,培訓資金和計劃應向廣大西部地區和偏遠地區傾斜。加快提升科學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助力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全面提升。
夯實創新發展根基
王 挺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開展科學普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由中國科普研究所承擔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個百分點,圓滿完成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任務。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快速提升,更加崇尚科學、理性求實、支持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公民科學素質基礎。
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提高速度雖然較快,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總體水平仍然偏低,且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存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任務依然緊迫而艱巨。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以及支撐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將致力補短板、促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投入保障,有效提升更多人群的科學素質水平,在服務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
面向未來,圍繞青少年、農民工、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人群,組織實施好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促進科普服務的公平化、普惠化、精準化,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科學生活方式,我們定能進一步夯實創新發展根基。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