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發布了292項行業標準,其中僅“互聯網新通用頂級域名服務技術要求”的標準就有8條。
為何一次性發布這么多關于新通用頂級域名的標準?“這背后隱藏的是一場互聯網空間資源的爭奪戰。”該系列標準的起草方——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ZDNS)總經理邢志杰告訴《中國科學報》。
10年前開放的機會
這8條標準的由來要從10年前說起。
在互聯網空間中,根服務器和頂級域名服務器都是重要資源。然而,全球13個根服務器全部由美國等國家控制。1985年創立的6個通用頂級域名也全部由美國機構運營管理,大量域名被美國企業搶注,其他企業只能通過“回購”獲得優質域名。
正因如此,開放頂級域名的注冊申請逐漸成為國際互聯網社群的普遍訴求。2011年,互聯網名稱與編號分配機構(ICANN)決定開放全球新通用頂級域名申請。
2012年1月12日北京時間8時01分,全球新頂級域名正式對外開放申請,窗口期只有4個月。就在這短短4個月中,ICANN共收到了全球近2000個申請。最終,1249個新通用頂級域名誕生。
首戰錯失先機
邢志杰介紹,擁有頂級域名,一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可以自由分配頂級域名下的優質二級域名;二是可以在頂級域名層面維護企業網絡安全;三是可以在互聯網空間彰顯和保護企業品牌。
“在此次窗口期,我國也有一些成功案例。”邢志杰說,如中國公司運營的.top域名,注冊量曾突破450萬,位居當時全球新通用頂級域名之首;中文頂級域名.網址成為全球新增多語種域名中保有量最大的頂級域名。
然而,從整體上看,在這場由首輪頂級域名開放申請引發的“資源爭奪戰”中,中國還是喪失了先機。“中國大陸地區只獲得了46個頂級域名,占比不到4%。”邢志杰說。
最大的贏家是歐美企業。更令人無奈的是,由于頂級域名的申請遵循先到先得原則,.shop、.app、.bank等關鍵行業優質頂級域名都被紛紛搶注。
厲兵秣馬 再迎開放
回顧那場資源爭奪戰,邢志杰感慨:“當時中國企業對這一領域的了解有限、重視程度不足,還有一些企業信息獲取不及時,錯過了窗口期。”與此同時,頂級域名的申請、運營是一項專業工作,需要專業平臺,而當時我國在頂級域名的專業運行管理平臺方面仍有不足。
因此,第一輪申請結束后,我國啟動了相關政策的研究,并由ZDNS牽頭制定行業標準。
2017年,工信部發布新修訂的《互聯網域名管理辦法》,不但對根服務器運行管理進行了規范,對頂級域名的運行管理也提出了要求。頂級域名的申請、運營除了滿足ICANN規則外,還要符合管理辦法的具體要求。
如今,近10年過去了,下一輪開放時間已為期不遠。“此次發布的‘互聯網新通用頂級域名服務技術要求’系列標準,涵蓋了互聯網新通用頂級域名服務的信息安全、商標保護、運營規范等諸多方面內容,對頂級域名運營、管理、平臺技術等提出規范,為企業申請運營頂級域名指明了方向。”邢志杰說。
對于下一輪申請,他充滿信心:“在下一輪申請的浪潮中,中國企業必將走向舞臺中央,在互聯網空間掌握更多資源,彰顯更多中國元素。”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