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著力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加大政策宣介力度,優化政策落地機制,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努力使“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推動惠企政策應享盡享、快速兌現。
這不是“政策找人”第一次提出。去年9月召開的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就明確,要建立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使困難群眾及時得到保障。
盡管兩次“政策找人”尋找的對象不同——去年主要偏向于困難群眾,今年更加側重于市場主體,但其背后彰顯的是政府服務理念的深刻轉變,折射出相關職能部門為民服務的溫度。
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持續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抓手,不斷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給我國經濟穩增長帶來了諸多影響。疫情之下,從中央到地方積極行動起來,圍繞市場主體關切,創造性地推出了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貨幣政策直達工具,陸續出臺了包括減免租金、減稅降費等在內的一系列惠企政策,幫助市場主體進一步恢復元氣,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總體看,上述政策舉措的效果是顯著的,受到了廣大市場主體的歡迎。但也有企業反映并不知曉政策,還有一些企業雖知曉政策,但認為申報手續過于繁瑣,讓政策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好政策如果不能落實到位,那就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不僅影響政府信譽度,也降低了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發展的預期。
努力使“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歸根結底是為了給困難群眾和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讓政策更接地氣、改革更具溫度。事實上,“政策找人”找的是“人”背后的發展需求,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及時了解百姓和市場主體的所需所想,準確把握企業發展中的痛點堵點難點,讓政策著力點更加精準;另一方面,要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讓市場主體無論大小均能公平高效地享受到政策紅利,讓廣大企業在知政策、懂政策的同時更能用好用足政策。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