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空客天津總裝線也一片火熱:裝機、內飾、噴漆、測試,機身一步一移,在不同的工位有序進行。定睛看去,每一位進出指定區域的工人都會經過5G攝像頭掃描,是否佩戴安全帽、工具設備是否遺留等都會被自動識別。
這樣的場景源自5G與工業互聯網的“牽手”。“飛機制造涉及眾多精密零部件和復雜設備,生產上來不得半點疏忽。過去依靠人力檢查費時耗力,一不留神還會有疏漏。”空客天津公司創新經理鄭麗娜說,在工業互聯網上接入5G技術,相當于請了一個隨時待在生產線的安檢專家,不僅人員檢查成本大幅下降,安全生產水平也大大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上半年,工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及軟件自主可控進程加快,推動工業軟件產品收入完成1107億元,同比增長20.0%。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總數超7000萬臺,工信部百萬工業APP培育行動穩步推進,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穩步提升。“十四五”開局之年,圍繞拓展應用場景、深挖行業潛力、健全產業生態等,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正按下加速鍵。
——拓展應用場景,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戰場。
機械手有條不紊高效運轉、機器人閃轉騰挪動作嫻熟……在徐工重型輪式起重機智能焊接車間內,9條智能生產線開足馬力、全力運行,完成近40億元的起重機訂單。
訂單“開門紅”源自5G+工業互聯網的強強聯合。“利用5G+工業互聯網的協作,不同廠家、不同品牌生產的大量設備都可連接在集成平臺上,實現了設備之間最大程度的互聯互通。”徐工重型信息化管理部部長李忠福介紹,5G+工業互聯網不僅能實時監測生產設備運行數據,讓產能排布更加精準合理,提高生產效率超20%;還能跟蹤回傳產品參數,為客戶提供遠程診斷服務。
“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疊加、互促共進,將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新戰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介紹說,目前全國建成5G+工業互聯網項目接近1600個,覆蓋20余個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在此基礎上,5G+工業互聯網正從航空、鋼鐵、礦業、港口等先導行業向制造業全行業擴展。
——深挖行業潛力,從夯基壘土發展到走深向實。
走進華星光電深圳T2工廠8.5代液晶面板自動生產線,蒸鍍、存放、搬運、清洗、曝光……一系列工藝制程全部自動完成,全封閉的生產線上幾乎看不到一個人。自動化程度如此高的液晶面板產業,還需要搭建工業互聯網嗎?
答案是肯定的。“過去,產品質檢靠人工,準確率最高85%,上線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動缺陷分類系統后,不僅缺陷識別速度提升5倍以上,準確率也超過90%,每年效益超千萬元。”華星光電智能制造負責人田黨庫介紹,基于工業互聯網開發的極致品質控制系統,有效補償生產過程擾動,顯著提升了生產良率。
“今年,我們在新產線上配置了5G,基于5G+工業互聯網打造的設備健康管理系統,可以實現設備智能診斷、維護保養、遠程維護等功能。”田黨庫說,通過該系統,預計產值可提升3%至5%,設備異常停機時間和設備維護成本降低10%至20%。
“目前,5G+工業互聯網在采礦、電力生產供應、港口集裝箱裝卸、電子信息制造等領域領先發展,在遠程設備操控、現場輔助操作、產品質量檢測等典型場景取得了突出成效。”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工業互聯網將從夯基壘土發展到走深向實,聚焦行業痛點,打造典型應用,為制造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
——健全產業生態,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走進嘉興市鑫圓紡織工藝有限公司的紡織車間,一臺臺高速運轉的紡織機,通過機器內部一個個小黑盒子,讓工廠270臺紡織機、108臺倍捻機及各類紡織配套設備與云端“大腦”連接在一起。
“自從去年初用了致景科技提供的紡織云平臺以來,織機效率提升4%,工人人均產量提高9%,管理成本下降5%,不僅產品質量得到提升,交付時間也有了保障。”鑫圓公司總經理羅園說。
“當前大多數中小紡織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依然以人工為主。”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級產品經理張培告訴記者,通過與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嘉興分公司聯合開發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紡織云,有效解決了紡織行業供應鏈分散、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累計服務織廠超5000家,接入織機超40萬臺,覆蓋全國26%的織造產能,累計為企業降本增效超過10億元。
“為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不會用、不敢用、用不起’工業互聯網等難題,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模式實施指南正在加緊制定。”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幫助中小微企業增強數字化轉型能力。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