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住疫情和外部壓力大考,今年上半年,重慶市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重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03.41億元,同比增長12.8%,兩年平均增長6.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
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上半年重慶市經濟發展一大亮點。據統計,上半年,重慶市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1.9%和30.1%,增速分別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12.9個和11.1個百分點;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9.4%和28.9%,占比較上年全年分別提高0.3個和0.9個百分點。
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
走進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生產車間,30多臺機器人井然有序地忙碌著,自動完成裝配、焊接、轉運等流程。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智能化改造后,產品質量合格率接近100%,效率提升40%,勞動用工減少80%。
企業智能化轉型,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速。汽摩和電子信息是重慶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這兩大產業今年上半年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3.7%、33%,成為全市經濟保持在合理運行區間的“壓艙石”“穩定器”。
重慶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以來,重慶通過強化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支持等舉措引導企業智能化賦能,不斷推動傳統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轉變。
以兩江新區為例,作為重慶經濟主戰場,兩江新區積極推進汽車、電子信息、裝備等行業龍頭企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開展數字化設計、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物流等建設,已建成數字化車間60個、智能工廠21家。今年上半年,兩江新區直管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和工業營收的規模及工業增加值增速等5項指標位列重慶市第一。
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重慶制造”。記者了解到,重慶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持續推動制造企業“上云上平臺”。目前,重慶已經集聚了197家工業互聯網服務企業,累計為8.7萬余戶重慶制造企業提供了“上云”服務。
新興制造業釋放強勁動能
在重慶璧山高新區的弗迪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經過配料、涂布、輥壓、疊片等幾道工序后,一塊塊刀片電池“走下”自動化生產線。“去年3月,刀片電池正式量產,如今已經被應用到比亞迪的多款新能源電動汽車上。”重慶弗迪動力電池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弗迪電池目前已建設投產8條刀片電池生產線,今年預計總產能將達35GWh。
璧山是重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當地著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生成示范區,精準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功引進比亞迪、康佳、中車等行業龍頭企業,“Micro LED”、刀片電池、云巴等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相繼誕生,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9家。今年上半年,璧山區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完成產值122.4億元、12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7.6%和100.5%。
實際上,不僅是璧山,放眼整個重慶,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全面發力,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重慶造”光纜、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和集成電路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72.9%、26.8%、59.5%和32.3%。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慶高水平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加快集聚制造業高端創新資源。同時,梳理出33條重點產業鏈,全面推行“鏈長制”,圍繞產業鏈提出技術需求清單,推動院校、研究院所、企業開展協同攻關,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供給問題。
當前,重慶正積極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支柱產業提質工程,深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支柱產業互動發展,培育打造萬億元級電子信息、5000億元級汽車、3000億元級裝備、6000億元級材料、5000億元級特色消費品、千億元級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構筑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核心支撐。
項目投資持續發力
制造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最終還是要落腳到具體項目上。今年以來,重慶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聚焦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謀劃推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以高水平項目建設引領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占地85畝的宇邦新能源汽車電線研發制造基地開工建設、奧發斯工業機器人項目竣工投產、株洲中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將把供電板塊業務整體搬遷至渝北……重慶渝北區把項目投資建設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突破口,堅持“一企一策”,一批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性強的高技術制造業項目接連落地。上半年,該區開工工業項目14個,計劃投資264億元;簽約工業項目24個,合同額104億元。
高技術產業投資發力,結構明顯優化。據統計,上半年,重慶市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7.1%,高于工業投資增速12.0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8.0%;占工業投資比重26.8%,較上年同期提高2.5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工業投資增長6.6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43.5%。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