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科技部研究修訂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新版評價體系”),并于2021年4月對外公開發布。新版評價體系是在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高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風向標和指揮棒,其理論邏輯來源于政策主體對政策對象發展績效的監測和評價;歷史邏輯是基于國家高新區不同發展階段被賦予的發展使命的變化;實踐邏輯是科技部火炬中心從我國改革和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對國家高新區業務指導的要求。
一、理論邏輯
對于任何一項評價活動來講,都脫離不了三個關鍵問題:誰來評價?評價誰?如何評價?這三個問題構成了評價的三個基本要素:評價主體、評價客體和評價方法。新版國家高新區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是科技部的職能部門或代表職能部門的機構,表達的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要求或政策目標;評價客體是國家高新區(火炬計劃的產物),屬于人工系統,是一個與區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復合系統;評價方法是通過相對規范的評價程序和檢測工具進行回顧性的結果評價。國家高新區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其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當今世界經濟科技變革的新形勢下,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其核心為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新版國家高新區評價是一種政策評價,政策評價本身包括政策的目的性評價,也就是政策的預評價,即對制定的政策的可行性進行評價;政策的過程評價,就是對政策執行的過程進行評價;政策的績效評價,就是對政策出臺之后達到的成效如何進行的評價;政策的外部性評價,就是政策帶來了什么外部溢出性的效果。國家高新區評價基本屬于“政策績效評價”,也會部分涉及政策過程和政策外部性評價。
“政策績效評價”不同于一般的績效評價,不是強調系統的自然達到狀態,而是強調政策預期目標的達成程度,反映“系統走到哪里?”“是否滿足目標要求”。所以,政策績效評價帶有很強目的性。國家高新區政策績效評價,重點在于評估和判定各高新區對國家戰略目標的響應程度或實現程度,直接地體現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高新區的歷史使命,高新區排名越靠前,說明距離國家導向目標越接近。
新版國家高新區評價體系的理論邏輯反映了國家高新區評價內在要素之間的必然性聯系和內在規定性,這種必然性聯系和內在規定性決定了國家高新區評價的性質和方向。理論邏輯統一于歷史邏輯,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發揮作用,并不斷得到發展的,即國家高新區評價是同國家賦予國家高新區發展使命的歷史邏輯相契合的。
二、歷史邏輯
歷史邏輯是理論邏輯產生和發展的現實基礎。換言之,理論邏輯是蘊藏在歷史邏輯中,從歷史邏輯中來,在歷史邏輯中發揮作用,也在歷史邏輯中不斷發展。國家高新區評價理論是基于不同時期國家高新區被賦予的國家使命而形成的。
創立初期。國家高新區是我國在面臨世界新技術革命挑戰、各國不斷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興辦科技工業園已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功舉措,以及國內不斷深化改革和加強對外開放的國際國內背景下創建發展起來的。國家高新區建立的初衷雖然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但各地建設實踐中都經歷了“集聚生產要素”和“招商引資”的階段,其政策評價的歷史邏輯停留在發展狀態如何。
二次創業時期。2001年,科技部在武漢會議上提出了國家高新區的“二次創業”。許多學者認為,應將對國家高新區的評價重點置于對國家高新區由產業主導階段向創新突破階段轉換能力的分析上;園區的成敗應從國家戰略以及區域發展的視角來評判。在國家強有力的推動下,國家高新區通過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創業環境,實施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發展戰略,完成由生產要素驅動型向創新要素驅動型的轉變,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朝著“創新型園區”的方向邁進,其政策評價的歷史邏輯是轉型發展效果。
戰略提升階段。隨著自主創新號角的吹響,國家創新體系的初步建立,國家高新區迎來了新的歷史性發展機遇。根據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最新任務要求,國家高新區的戰略定位主要體現在:成為促進技術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高技術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服務平臺;搶占世界高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奠定了國家高新區政策績效評價的歷史方位。
當前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這是國家高新區新時代的新使命。
國家高新區需要依托豐富的科技資源和研發條件,營造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業活力,著力打造創新創業高地;依托產業經濟優勢,持續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價值鏈提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促進園區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加強自主可控;立足全球化新變化,注重鏈接全球資源,提高開放創新和國際競爭能力;通過不斷優化城市形態,完善園區綜合服務功能,塑造良好的生態環保條件,打造宜居包容的生活環境;努力讓創新在園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創新的成效更多地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的貢獻方面,推動園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三、實踐邏輯
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是統一于實踐邏輯的,是實踐邏輯的科學反映。實踐邏輯表明了當下的實踐、發展了的實踐,是評價系統客觀關系的系統表達。國家高新區評價工作的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著國家高新區的評價體系。
早在1992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就啟動了對國家高新區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1993年制定并公布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考核標準(試行)》;2003年,根據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新要求,科技部火炬中心重新制定并頒布了《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2004年,科技部火炬中心重新修訂原指標體系中的創新創業環境部分,并在長春會議期間以會議文件的方式公布了《國家高新區評價指標》。總體來看,2006年之前的評價體系,其定位是對國家高新區“客觀狀態評價”,即要客觀地反映高新區當期的發展狀況,強調的是評價客體系統本身自然發展所達到狀態。
2006年開始,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著手研究新一輪的國家高新區評價體系,提出國家高新區是國家政策的產物,其更深層的目的和價值在于把國家高新區的發展與國家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使國家能夠從這種緊密聯系中獲取政策績效。過去把國家高新區評價定位為一種對狀態的客觀反映或實證描述,實際上只是提供了了解國家高新區的相關信息,從而忽視了國家建立國家高新區的價值和對國家高新區評價的重要意義。
如今,國家高新區評價自然被賦予管理考核和政策引導的功能,需要評估國家高新區對國家戰略目標的響應和落實程度,評價工作成為了引導國家高新區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和核心抓手。在國家高新區評價實踐中,2006年之后的評價體系均定位在“政策績效評價”,包括2008年頒布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2013年重新修訂并頒布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2021年4月22日,科技部最新印發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國家高新區政策導向的評價體系已經連續開展了14年,對不同時期國家高新區的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引導作用。新的國家高新區評價體系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圍繞高質量發展的發展動力、發展支撐、發展路徑、發展環境、發展績效等五大方面,凝練出新時代國家高新區“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業活躍度、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價值鏈提升、提高開放創新與國際競爭能力、塑造生態環保和宜居包容的環境、實現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發展導向,這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