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月27日電 記者楊舒從27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戰略前沿突破能力、體系化建設能力、研發主體創新能力和科技開放合作能力均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萍疾坎块L王志剛在會上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大幅躍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支撐。
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年均增幅達到16.9%,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了6%。我國已成為全球高質量科技論文第二大貢獻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技術、數學、物理學等12個學科,高水平學術論文被引次數進入世界前兩位。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人員總量達到712.93萬人,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9.2萬人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人數不斷增長,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二。同時,科研基地與條件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建設了5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了13個國家應用數學研究中心,優化調整形成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在戰略前沿突破能力方面,我國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量子信息、納米科學、催化科學、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在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生命健康等關鍵技術領域,我國解決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基礎科學問題,為國家發展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
同時,我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研發經費已占全國總額的76.4%,是科技投入的主體;技術合同及成交額占全國總額的91.5%,是技術輸出的主體。近年來,涌現出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達27.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2.3萬家。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3450家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技術合同近42萬項,合同金額達到940億元。169家國家高新區創造的GDP占全國的比重超過12%。
為解決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我國協調部門、優勢地方及科研單位加強與西部地區的科技合作,新疆、西藏、青海等九省區研發經費年均增長達13.3%,有效發明專利年均增長達29.4%,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1.2%。同時,動員全國科技系統,圍繞貧困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累計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3.76萬項,投入資金200多億元,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建立了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建設了1290個創新創業平臺,推廣先進適用技術5萬余項,涌現出以科技特派員李玉、趙亞夫為代表的“全國脫貧攻堅楷?!?。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