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國家級產業園區應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發展路徑,不斷提高先進制造業發展質量,完善組織保障,建立園區產業發展協同機制;堅持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完善產業體系,推動園區經濟集群化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助力產業園區協同發展;數字技術賦能,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加快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
先進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先進制造業肩負著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重任。國家級產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應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在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中踐行新使命,在推進制造強國建設中展現新作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彰顯新擔當。
為進一步推動國家級產業園區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培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對全國218家國家經開區和169家國家高新區進行分析評價,形成了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榜單。
一、立標準——構建“五力”評估模型
遵循科學、客觀、可操作性等原則,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從經濟實力、創新潛力、融合能力、產業聚力和綠色動力五個維度構建了先進制造業園區發展“五力”評估模型,并結合“十四五”時期先進制造業發展導向,在2020年研究基礎上更新完善了部分評價指標,以更科學全面地評估國家級產業園區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發展的綜合水平。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評估模型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15項二級指標。
二、剖細節——百強園區特征分析
特征一:百強園區“東強西弱”
通過對比2020年和2021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榜單,可以看出,近兩年百強園區總體分布格局變化不大,但是發展不充分、分布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
從區域分布看,百強園區發展呈現“東強西弱”格局。2021年,東部地區仍是百強園區的主導力量,入圍百強園區數量為67席,與上年相比增加了4席,這主要由于東部地區園區在技術創新、融合發展等方面保持領先,推動先進制造業提質增效。雖然2021年中部地區總體入圍百強園區數量有所下降,但是隨著中部崛起的大力推進,中部地區園區仍有較大發展潛力。西部地區園區和東北地區園區先進制造業保持平穩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等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也將成為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陣地。
從四大方陣看,東部地區園區持續領銜各大方陣。2021年,東部地區有7個園區入圍第一方陣,與上年相比數量保持穩定,其中中關村科技園區憑借在經濟規模和創新潛力方面的獨特優勢,位居百強園區第一名。此外,中部地區入圍2席,分別位于湖北省和湖南省;西部地區入圍2席,分別位于四川省和陜西省,展現出中西部地區崛起的蓬勃力量。在第二、第三和第四方陣中,東部地區園區表現亮眼,入圍數量遙遙領先其他地區。
特征二:江蘇省一馬當先
從?。ㄗ灾螀^、直轄市)分布看,2021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遍及全國24個?。ㄗ灾螀^、直轄市),其中江蘇省獨占22席,占比接近1/4,且超過第二名兩倍以上,這主要是由于江蘇省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江蘇省率先出臺政策舉措,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穩住了先進制造業發展基本盤。此外,湖南省有5個園區入圍百強,安徽省和湖北省均有4個園區入圍,代表了中部地區發展的先鋒力量。
特征三:東部城市遙遙領先
從城市分布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入圍兩席及以上的城市共有21個。其中東部地區有11個城市,蘇州和杭州兩個城市表現亮眼,入圍百強園區數量分別居第一和第二位,這得益于蘇州高度發達的民營經濟和杭州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為先進制造業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中西部地區有7個城市擁有兩席及以上百強園區,其中6個為省會城市,彰顯了中西部省會城市龍頭帶動作用。東北地區有3個城市擁有兩席及以上百強園區,展現了東北振興的中堅力量。
三、謀發展——對策建議
“十四五”時期,國家級產業園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各園區應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發展路徑,不斷提高先進制造業發展質量。鑒于此,提出幾點建議:
完善組織保障,建立園區產業發展協同機制。推動成立園區先進制造業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園區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指導、組織和協調。結合園區實際,統籌謀劃,研究制定園區“十四五”時期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明確主導產業年度目標,組織擬定政策措施,制定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牽頭推進重點工作,強化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整改建議,實現規劃建設與行政管理相統一,促進重點產業協同發展。
堅持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園區要堅持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升園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分行業做好園區先進制造業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與需求,培育打造重點行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研發設計機構、生產制造企業、用戶等主體信息互聯互通,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
完善產業體系,推動園區經濟集群化發展。健全園區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大力推動園區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園區產業基礎、網絡化協作、技術創新、要素集聚、開放合作、組織保障等水平,著力培育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加強區域合作,助力產業園區協同發展。要立足自身區位優勢,進一步完善區域合作與利益調節機制,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共享模式,深入融入京津冀、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黃河流域等區域發展戰略。積極發揮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通過技術、品牌、管理經驗輸出等方式,加強地區間產業園區合作。此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園區要大力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不斷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數字技術賦能,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要加快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產業鏈協同轉型。聚焦重點產業建設若干具有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同時,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
加快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要全面踐行循環經濟理念,圍繞優化園區準入管理、實行生態環境監管、統籌推進園區污染治理、支持綠色制造技術發展等,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補齊和延伸產業鏈,推進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置。同時,加強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規范發展再制造產業,構建多層次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體系。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