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期貨市場規避價格風險,一直是大部分業內人士的主張。甚至有人提出,建立國家石油期貨投資基金,成立專職國家石油期貨套保機構,主動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以規避油價高漲帶來的經濟損失。
周大地認為,石油行業在全球看來不僅是被石油資源國和跨國石油公司高度壟斷的行業,而且是國際金融資本最密集的領域。近年來,國際油價受到國際資金投機炒作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使得石油期貨價格的可預見性越來越弱。國際基金的規模十分龐大,操作手法越來越高明,我國如果成立石油期貨投資基金,將面對的是一個信息極其不對稱的市場,就像一個小股東參與股市交易一樣,充滿著各種風險。
周大地指出,我國利用國際能源面臨著多方面的困難。首先,是國際壟斷財團的阻礙;第二,必須考慮地緣政治的作用和影響;第三,必須面對政治軍事外交的實力較量,面臨著較大阻力;第四,必須依靠國家公司的力量;第五,金融競爭能力不強,從資金實力和管理體制上都不適宜進入國際期貨市場炒作。
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其中,石油定價機制是一個核心。目前國際油價已經遠遠高于石油的生產成本。根據正常生產能力,石油生產成本應該在10美元左右,但現在油價已經上漲到六七十美元。這其中有期貨市場的炒作原因,推高了供應方的價格。
周大地強調,成熟的石油定價機制需要一個良好的現貨市場基礎,即要建立一個規范的現貨市場秩序,又要有充足的國內供應能力。只有國內供應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才不會被動地受制于國際市場油價。
擬設立政府基金助油企海外并購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孔令龍表示,目前高油價是中國能源業海外擴張的良機,中國必須抓住國外能源資產‘逢高拋售’的機遇。他同時透露,中國政府將設立一項政府基金,直接以外匯資助能源企業購買海外資產。
此前,在中海油和中石油分別針對美國優尼科和哈薩克石油公司(PK)發動規模浩大的競購戰時,中國曾掀起對‘買漲不買跌’經濟合理性的質疑。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曾明確表示,在高油價的背景下,中國暫不會在國際市場采購原油來進行戰略石油儲備,認為存在太大風險。
但孔令龍卻表示,高油價時代,諸如優尼科這樣的國際石油公司反而會放棄自主運營,總是傾向于借機將自己名下的資產賣個好價錢。‘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抓住它。’孔令龍表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將繼續購買海外能源資產。
信息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