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建成的北京首個集約化鋼筋智能加工中心,鋼筋自動化生產線效率達到人工操作的5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加工成本和施工現場投入,且極大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實現了各方共贏。”
這是在近日召開的2021產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論壇上,北京建工集團總經理常永春展示的建筑行業數字化轉型案例。“用工荒、老齡化、安全隱患是建筑行業發展面臨的困境,不斷提高建造方式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是實現建筑工人轉型為產業工人的重要途徑。”
對此,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也在論壇上開出“處方”:“互聯網+傳統產業”的產業互聯網發展模式,將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使重資產實現輕產化經營,并利用網絡規模經濟創造出更多增值價值。
數據潛能待激活
朱巖指出,在數字時代,要努力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的優勢。“多年來我國各行各業沉淀了海量的數據,現在的難題是如何把數據優勢轉化為應用場景的優勢。”他認為,“要用新場景創造出新價值。”數據資源開發不應炒作概念,企業做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結果自己怎么賺錢都不清楚,“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數據成為產業鏈發展中的核心要素。”北京賽智產業研究院院長趙剛也在論壇發言時談到,作為生產要素,數據給產業的優化、升級和重組帶來機遇。例如,通過數據可實現精準營銷等。
“要先解決數據要素化、要素數據化兩個問題。”朱巖說。數據要素化是推動數據成為生產要素、成為人類的基本生產資料、成為創造價值源泉的所在,“要讓數據能夠為地方政府帶來財政收入,把土地財政變成數據財政”。
但在要素的數據化方面,我國還處于比較傳統的階段。“很多軟件企業在給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更多的還是從流程入手,從降本增效入手,并沒有把傳統產業的數據價值挖掘和釋放出來。”朱巖表示,傳統產業與軟件企業、創新型企業合作時,要考慮如何實現要素的數據化。
在德勤中國副主席施能自看來,加強數據的標準化也非常重要。經過信息化建設,各行各業沉淀了海量數據,但“各類的數據標準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行業、企業各有不同的定義。推動數字化轉型,發展產業互聯網,要持續推動數據的標準化建設”。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發掘海量的數據更多地由人工智能去實現。施能自表示,要進一步完善數據分析、數據管理方法方式,讓機器更好、更快地在數據發掘中做更科學的決策。
產業互聯網待發展
“在產業互聯網發展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整個產業具有很強的賦能力量。”趙剛表示,數據感知、5G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使產業互聯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施能自表示,數字化轉型和產業互聯網,一個原則是要以業務目標為規劃導向。沒有目標導向、不能服務需求,沒有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真正發揮作用,做產業互聯網將是浪費時間、浪費資源的事。
“產業互聯網發展最基本的驅動是產業需求。”北京用友網絡董事長王文京也表示,產業互聯網是企業、產業和經濟新的運行方式,這樣的方式首先是讓客戶獲得更大的價值。
“發展產業互聯網,是要給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優勢,使產業整體效率更高,同時讓整個社會運行更加綠色。”王文京說。
例如,產業互聯網要對產業的流程進行重構,從而實現精準的連接和資源匹配,實現資源和能力的共享,并讓產業里的參與各方能夠敏捷響應,快速滿足用戶需求,實現全產業鏈的高效協同。
在建筑領域,產業互聯網極大提升了效率。常永春介紹,傳統建筑作業方式,勞動強度高,效率低下。智能建造中心研發了混凝土模板數字化加工技術,通過在施工現場建立模板數字加工區,讓工人像在工廠上班一樣,按照模板數字化加工管理平臺顯示的工單進行模板的搬運、開吊、單元格的拼裝。
在機器人提速和設備的協助下,原本幾十個木工才能共同完成的混凝土模板加工工作,如今只需要兩個人就能完成,生產效率提高17倍,實現了現場工廠化、工序標準化、生產自動化。
信用缺失待彌補
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后,將使能源、交通、建筑等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但這種轉變的基礎在于誠信體系的重構。”朱巖強調。數字化轉型和產業互聯網中,“可信”是重要的前提。“在原來的信息大規模匯聚的時代,完全實現可信的交易是不太現實的。”而今,有了一系列可信的計算技術,如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等,使得建設可信社會、可信交易環境、可信治理環境有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朱巖表示,在工業化時代,還沒有辦法解決交易信用缺失的問題。如果用云的方式、用鏈的方式建設交易信用系統,建設和完善交易系統認證體系,將彌補原有交易體系的巨大不足。
在數字化粗放式發展階段,往往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數據透明、全員可信、身份對證等方面的進步,將使產業發展重回“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使數據資產釋放巨大的價值。
“產業互聯網是未來戰略競爭的制高點,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趙剛提到,目前產業互聯網處于發展初期,是互聯網公司、行業龍頭、軟件企業等共同進擊的新藍海。他表示,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要發揮積極引導作用,要縱橫兼顧打造產業互聯網平臺,要通過產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起共贏共生的產業互聯網生態,要加強產業互聯網場景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共同推動產業互聯網經濟繁榮發展。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