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鐵裝備和中鐵隧道局聯合研制,應用于我國最深水下隧道——深(圳)江(門)鐵路珠江口隧道工程的“大灣區號”盾構機在廣東順德成功下線。
之所以引人關注,是因為珠江口隧道水下最大埋深達115米,是我國水下隧道的最深紀錄,最大水壓1.06兆帕,相當于每平方厘米承擔10.6公斤的壓力,為世界之最。
像這樣的世界之最,在我國交通裝備領域還有很多。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攻克技術難關,自主研制的交通運輸裝備和工程機械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高速列車、重載列車、城軌列車和電動汽車等交通運輸裝備,在綠色建養和設施耐久性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了一批交通運輸裝備關鍵技術,使我國電動汽車等交通運輸裝備水平躍居世界前列。
其中,高鐵是最為典型的代表。在創新的引領下,短短十幾年就實現了后發趕超,成為我國整體領先世界的行業之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世界上首次時速420公里交會和重聯運行,在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鐵路、京張高鐵實現世界最高時速350公里持續商業運營,智能型動車組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具備跨國互聯互通能力的時速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動車組下線……
高鐵裝備的成功,激勵我國交通裝備行業實現全方位突破。
盾構機等特種工程機械研發實現重大突破。大中型郵輪、大型液化天然氣船、極地航行船舶、智能船舶、新能源船舶等自主設計建造能力增強。中國已成為重要的港口裝備制造國和出口國,海工裝備初步實現作業環境從淺海到深海、從近海到遠海、從水面到水下、從常規海域到極區的轉變。成功實施500米飽和潛水陸基載人實驗。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支線客機ARJ21開始商業運營。
令人欣喜的是,不僅是具有傳統優勢的建設裝備生產取得突破,在乘用車等一些傳統弱項方面,我國也正在發力。據統計,2021年1月至7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284萬輛,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份額達到48%。一批造車新勢力開始崛起,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品牌。借助新能源轉型,汽車行業正力圖改變“大而不強”的現狀。
交通裝備領域還充分利用我國數字技術方面的優勢,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有機結合,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將模式、業態、產品、服務等元素融匯集合,更好地實現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科研平臺管理、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快新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
正是在尋求突破的不斷努力下,我國交通裝備領域完成了許多重大課題的研究和創新,完成了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今天,跨海特大型橋梁不再畏懼深水、強風、巨浪等惡劣海洋環境的嚴峻挑戰,黃土隧道、黃土公路施工建設不再是世界級難題。
未來,科技創新依然領航發展,并將站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交通運輸行業應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繼續創新發展,當好經濟社會發展、增加民生福祉、行業現代化建設的先行。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