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深度學習算法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它通過技術革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驅動力,通過創新生產、流通、服務的組織形式催化產業結構和產業格局不斷迭代。我們應順應人工智能所觸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速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推進智能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配性,推動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首先,人工智能將為流通系統提供智能化數據決策支持和服務。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是完整的內需體系。人工智能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從產業鏈條的全過程增加有效需求,培育潛在需求,優化需求結構,為經濟增長增添智能動力。
人工智能賦權生產,降低企業和用戶的相互搜尋成本,將提高生產制造系統的柔性化水平,形成具有自感應、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調適等功能的智能制造系統,以高效的智能化供應鏈滿足市場需求。如人工智能的智能分析能精準洞察收入水平,知識圖譜可精確把握收入結構,也能解讀準確預測收入期望。根據人工智能在資本、技術、勞動的分配算法中的偏向性,建議加速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規避人工智能對勞動收入分配的沖擊,提升不同人群的收入獲得感。
同時,人工智能為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應加大智能型消費政策支持力度,優化智能型消費發展環境,培育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新消費模式。人工智能將為流通系統提供智能化數據決策支持和服務,通過推進智慧平臺、智慧支付與智慧物流三重體系的融合,實現信息流、資本流、實物流無縫對接,打造線上服務、線下體驗、智慧物流深度融合的新流通模式,形成智慧化的流通業態結構與生態系統。
其次,人工智能的高性能算法在解決供需結構錯配上將大有作為。
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需著力打通創新鏈,補強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形成結構合理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人工智能的高性能算法將成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創新發動機。
人工智能以理念—行動流形態滲透到創新鏈全過程,從創新過程的要素認知,到創新過程的協同管理,再到創新過程的評價反饋,人工智能技術以先動優勢實現在創新鏈中的流動、轉化和增值效應,為產業鏈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創新動能。目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融入產業鏈的全生命周期,應加快構建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各類感知技術與深度學習技術的商業性研發,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實現全產業鏈的智能制造,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智能連接,打造智能化數字經濟系統。
通過智能化的數據處理技術,為供應鏈提供智慧化產品和服務,人工智能在供應鏈端到端的不同環節中,智能化需求預測、智能化計劃管理、智能化生產監管、智能化倉儲物流等環境,能夠提高供應鏈上下環節的智能化整合能力,打造高效協同的供應鏈體系。人工智能作為通用型智能技術引入到產品研發、產品制造、產品銷售的整個價值鏈創造周期,乃至整個產業體系的價值鏈之中。價值鏈的數字化、立體化、網絡化會催生智能化的價值鏈創造能力,最終形成全價值鏈智能生態模式。
再次,通過“萬物互聯”,人工智能已滲透到各個產業領域。
在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匹配大數據成為市場主體決策的基本方式,使得資源配置機制朝著數據智能化方向演變,對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相對準確預判具有了某種程度的可能性,使人工智能成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創新引擎。
創新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的供給側改革,應在基礎層側重計算能力和數據資源公共平臺的搭建,在技術層側重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發,在應用層側重各類場景中的具體運用,在保障層側重法律法規和倫理安全等規范標準的制定,可共同護航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的健康發展。
物聯網是供需結構智能化的核心,通過“萬物互聯”,人工智能滲透進各個產業領域——智能制造、智能商業、智能物流、智能醫療、智能金融等,以數據連接世界,最終實現對以供需結構為核心的資源配置的智能化調節。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為全產業鏈賦權,打造新生產、新分配、新流通、新消費,以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智慧化,疏通國民經濟運行的“經絡”,協調好國內生產與國際生產,聯通好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利用好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推動構建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