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企業可持續前進的發動機。堅持不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強化龐大內需對企業創新的拉動作用,是適應國內外發展新形勢、構筑我國競爭新優勢、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的大勢所趨,是迎接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必然要求。
企業創新動力不足、能力不強、魄力不夠仍然是我科技創新發展的短板。與我國經濟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的發展階段相適應,我國企業發展也正在經歷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重大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世紀以來,企業研發支出占比由不足60%穩步提升到77%左右,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夯實。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我國143家企業在列,上榜企業數量再次超過美國蟬聯榜首,其中不乏精密儀器制造、材料、醫藥等高技術產業領域的翹楚。通信、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部分龍頭企業已經成為全球行業發展引航標,獨角獸企業數量和估值頻頻創新高。但是,與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緊迫要求相比,與研發投入、科技人力資源、科技成果產出等指標的增長目標相比,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尤其是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強等短板仍然明顯,憑借創新實力馳騁國際的“百年名企”依然匱乏。究其原因,一方面與我國整體工業化進程較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現代科技發展積淀薄弱的客觀實情有關;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受前期粗放發展階段重視短期經濟效益和規模擴張等主觀因素影響,與起步發展階段企業家沒有實力創新,知識產權保護、金融投資以及科技體制機制等生態環境不完善導致企業沒有動力創新、沒有膽量創新有關。
推動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力軍,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創新供給水平。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最重要力量,是能夠敏銳觸知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的細胞,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成中至關重要的主力部隊。要最大限度調動企業創新主體參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積極性,創新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材料、能源等戰略性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組織模式和協調機制,鼓勵中央和地方、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產學研等多主體、多形式共同參與。在重大技術尤其是應用型重大技術攻關“揭榜掛帥”的“拉榜”“揭榜”“掛帥”等不同階段,積極吸引創新型企業或企業牽頭組成的創新聯合體參與。確保平臺類創新基礎設施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普及應用,加速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大科學設施等硬設施向包括企業、民間資本、科研院校、創業團隊、新型研發機構等的社會公眾開放。鼓勵企業率先推動各類新型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當前,必須牢牢把握龐大國內市場強勁增長的重大機遇,揚長避短激發萬億市場主體活力。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是創新企業實現盈利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瞄準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勁的內需潛力,是企業應對國際科技創新環境和不確定性風險激增的“王道”,是企業發揮優勢、構建“創新—盈利—再創新”良性循環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企業創新的方向應著力向經濟主戰場“卡脖子”環節攻堅克難,著力向事關人民生命健康、人民對更美好生活期待的領域傾斜,著力向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科技前沿領域聚焦。創新企業應繼續發揮比科研院校更貼近需求、比國外同行更貼近國內市場的優勢,更多面向行業細分市場追求臻美極致,積極挖掘“無人區”層次的內需潛力。進一步完善激勵消費端針對創新產品和服務“勇于嘗鮮”“消費得起”的政策環境,促進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準入、定價、質量監督、配套服務、輿論引導等多環節完善,加快形成“創新企業盈利—消費者買單—企業再創新”的良性互動機制。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