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人類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進程影響深遠”,并提出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數字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些都為數字經濟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推動力、以數據充分流動降低復雜經濟系統不確定性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可以說,數字經濟代表了圍繞數據這種關鍵的生產要素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經濟活動的總和。這一經濟形態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的行為方式,不斷催生出新組織、新業態、新模式。當下,我國數字經濟迅速發展壯大,數字經濟規模已占到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生產模式的改變,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但也要看到的是,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工業互聯網、用好人工智能,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釋放大規模“數字紅利”,是需要我們深度思考的問題。
第一,持續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在傳統觀點中,基礎設施主要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條件。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時代,基礎設施一般指“鐵公基”等以鋼筋、水泥、磚石以及其他工業材料為主體構建的物理基礎設施。而新型基礎設施是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其中數字基建是新型基建的核心內容,是服務于數字經濟發展所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建通過對技術、人才、資本、數據等各類產業資源的泛在連接、彈性互補和高效配置,打通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促進各行業深度融合、上下游聯動,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和基礎所在。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強化應用牽引,實現數字基礎設施“建”“用”并重,提升數字基建服務數字經濟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完善政府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擴大對數字基建和數字經濟的有效投資,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共建共投共享的體制機制,還要大力推廣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應用,強化應用牽引,圍繞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建”“用”互促的生態體系。
第二,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作為直接服務工業的數字經濟新賽道,工業互聯網具有多學科交叉、多應用驅動、多技術融合的內涵,通過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向實體經濟更多行業、更多場景延伸,成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眼下,通過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已成為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各方的共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繼續強化政策引導,加大對產業支持力度,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速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的重點產業培育,做強做優工業互聯網企業,從而更好支撐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加快突破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經濟的數字化轉型發展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典型標志,其中最關鍵的動力來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創新突破。當前,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可以說,人工智能既是引領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也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資源和動力。根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設定的戰略目標: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為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十年,我國數字經濟將進入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的新階段。我們要用世界眼光、全局思維,不斷深化對人工智能內涵、外延、功能和發展前景的認識,深入思考和系統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突出問題,扎實推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優化供給體系、擴大內需市場,以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創新突破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