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學科交叉的意義取得共識的大環境下,真正打破藩籬,切實做好學科交叉組織機構建設,促進相關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近日,2021年度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聯席會年會暨交叉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現階段交叉學科發展應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有意識地一起解決某一個問題。這樣的研究多了、成氣候了,今后自然就成為一個學科?!敝袊茖W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會上表示。
不是原有學科的簡單疊加
2020年,教育部增設“交叉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上直接體現,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會議致辭時指出:“這是國家時隔8年后首次調整學科門類設置,也是我國交叉學科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會議上,專家們對交叉學科的基本內涵達成了共識。“交叉成為學科知識新的增長點和前沿,交叉學科絕不是原有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是在深度交叉、融會貫通之后產生的、具有與之前學科完全不同特點的新學科?!敝袊茖W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陸建華表示。
陸建華在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的項目申請中看到,國內已有一些科學家具備相當的能力,可以將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暗瑫r,我們也看到,真正交叉的比例還不是太理想,有些項目只是不同學科知識的簡單拼湊,沒有實質性的學科交叉融合。”陸建華說。
韓啟德總結,推動交叉學科的關鍵在形成“范式”。“學科之所以能稱之為學科,是因為它有大家能夠認同的研究范式,交叉學科也是如此?!彼麖娬{。
整合科學問題
在學科層面上討論“交叉”,與會專家認為,“交叉”范式的形成需要整合科學問題。“在現有學科技術方法情況下為解決問題,要用學科交叉的方式。但是,只有在研究對象、研究群體和知識沉淀形成穩態以后才能被稱為學科?!苯逃繉W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學位管理處處長欒宗濤表示。
實現真正的“交叉”,國內一些研究者已進行了諸多成功的嘗試。例如,在腦科學領域內,微觀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如何影響宏觀層面的大腦整體信息處理和行為,一直是亟待解決的重大挑戰。北京大學牽頭組建的科研團隊研制出“微型化雙光子熒光顯微鏡”,能夠獲得小鼠在自由運動行為中大腦三維區域內上千個神經元清晰穩定的動態功能圖像。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程和平在此次會議上介紹,為開發這套高端儀器,組建了一支高度跨學科的團隊,研究人員學科背景包括生物、計算機、工程技術等多個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則以解決藥物準確、高效遞送為例,介紹了納米科學工程的交叉科學特點。例如,研究納米藥物載體,首先需要化學知識,以考慮化學鍵、電子傳遞、表面缺陷和配體等要素,然后需要生物學、醫學知識,以考慮藥物遞送進體內后的影響因素。
從這些案例中,與會專家認為,多重學科交叉源于對關鍵科學問題的整合,而不是什么都來一點。同時,在推進學科交叉研究的時候不僅要有獨特和獨立的學術思想,更要善于分享和相互學習,在交流中打造互通的語言。
人才、機制是關鍵
韓啟德指出,當前,發展交叉學科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創新和交叉的研究生態?!敖徊嫜芯繖C構像生命一樣,是具有持續動態、非均衡的生命系統,有內在復雜的自組織性,需要建設自由探索、包容、容錯、合作的文化。”
2006年,北京大學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在全國高校中開辟了跨學科研究的試驗田。在總結該研究院取得經驗的基礎上,韓啟德認為,要形成有利于交叉學科發展的文化,首先是要自然凝聚起一批優秀的骨干成員從事交叉研究,機制上應突破院系各自為政的限制。發展學科交叉還要建立有效的學術評價機制,虛體與實體合理結合,在成果分配上更有胸懷,處理好和院系的關系。此外,還應重視研究生和博士后培養,并應長期堅持,動態穩定,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放任自流,在機制上做到有進有出。
與會專家也表示,應包容科學探索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失誤,發現錯誤和改正錯誤也是科學發展的自然過程之一,在此基礎上仍可以在技術上推進、完善,甚至創新。在組織形式方面,通過集成設施而提供交叉研究服務的大平臺也是一種思路。
據了解,來自40余所高校院所的150余位相關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大會。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