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咨詢公司埃森哲近日發布的《2021埃森哲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研究報告》顯示,在歷經全球經濟發展變化,尤其是疫情帶來的影響后,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成熟度穩步提升,轉型成效顯著的領軍企業營收增速達到其他企業的4倍,中國企業已進入數字化轉型分水嶺的關鍵時期。
埃森哲于2021年3月至7月期間,對30多家企業的高管就數字化推進過程中的挑戰和思考進行了深度訪談,總結出企業數字化轉型得以持續推進的三大挑戰。
難點一,戰略缺位,轉型缺乏方向。部分企業沒找到未來競爭的著眼點與商業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往往孤島式盲目部署數字化,難以從數字化投入中看到價值。部分企業的數字化戰略與業務發展是“兩條線,兩層皮”,企業發展戰略對數字化部署方向的指導性差。此外,一些企業數字化轉型難以跨業務領域拓展,難以集業務合力在全集團中共同落實。
難點二,能力難建,轉型難以深入。企業原有的系統老舊,管理制度傳統,流程復雜,數字化轉型底座不牢,在原有基礎上修補往往出現無法兼容的問題,推倒重建又容易對企業經營造成“傷筋動骨”的損失。不少中國企業還缺少數字化人才。此外,企業的數字化部署大多停留在試點階段,由于諸多阻礙因素,試點項目與經驗難以快速復制與推廣,不能形成全企業全場景的數字化規模效應。
難點三,價值難現,投入無法持續。數字化轉型是涉及企業全業務、跨職能的系統性改革工程。企業只有全面部署、系統深入才能最大化解鎖和釋放數字價值。數字化投資見效慢、周期長,而一些企業又往往急于見到成效,用傳統的績效指標衡量轉型效果,沒有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與部署計劃配套針對性的評估體系,短期內企業會覺得數字化部署“失靈”,數字化價值常常受到管理層的質疑,數字化投資持續性弱,形成惡性循環。
對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報告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戰略為先,緊握業務。企業首先要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和路徑問題,找到自身的競爭優勢,定義未來的商業模式,明確自身轉型之路,基于業務構想設計數字化轉型的愿景和頂層戰略。同時,高級管理層要樹立起對數字化戰略的全面理解與大力支持,建立專門推進數字化工作的團隊。還需要動態跟蹤全局及各業務線、各職能部門的數字化進程,根據不同的業務特性,制定明確的、階段性的考核評估體系,實現從戰略、管理、執行、操作到評估的閉環管控和持續優化。
第二,云筑底座,加速創新。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上云不再是對未來的暢想與計劃,而是迫在眉睫的要務,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第三,數據重構,洞見賦能。企業要將數據轉變為前瞻性洞見及差異化資產,需要展開“數據重構”行動,梳理數據資產,建立強有力的數據戰略和行之有效的數據治理機制。
第四,體驗至上,全鏈驅動。出色的體驗已不再完全由產品和服務決定,企業需要全面推廣“客戶需求至上”的體驗文化。
第五,智能運營,規模發展。智能化是決定運營重塑成功與否的關鍵能力。企業應不斷加強工作流程的自動化,實時進行業務檢測,以優質的多元化信息,制定數據驅動型決策,加強決策優化與預警預測,并搭建數字平臺對企業運營實現閉環管控與動態優化。
第六,生態共進,突破“不可能”。通過廣泛引入生態合作伙伴,企業能夠共同開展靈活運營模式,突破人才壁壘與組織邊界,綜合調用企業資源。企業可以從生態伙伴中獲取更多元的數據洞察與人才支持,以生態合力推動業務的可持續增長,生態共進伙伴還能幫助企業激發創新,推動創意的快速落地。
第七,多重價值,多維發展。除了創造經濟價值,企業還要兼顧多重愿景,將利益相關者的福祉納入價值評估體系,在數據治理、社會群體權益、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社會責任領域塑造全面的可持續優勢。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政府從反壟斷、數據保護等多層面入手,加強了對平臺經濟的監管力度,這將如何影響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埃森哲全球管理委員會成員、大中華區主席朱虹表示,監管舉措的提出和監管力度的加強讓一些企業和行業過往存在的問題得以充分暴露出來,將助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走得更加扎實。
“我們在給客戶做專業咨詢時,會向客戶提出建議,讓他們看到明確的方向和趨勢,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從推動實現企業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把監管因素考慮進去。此外,新的監管舉措也會帶來一些市場機遇,例如強化數據隱私保護,將進一步推動數據清洗、加密、匿名化等方面的業務實現新發展,會有相應的數字化產品應運而生。”朱虹說。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