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達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積極參與于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6),昨(8)日于官方談判區主辦周邊會議,與來自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柏林理工大學、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等國際意見領袖分享臺達于低碳交通的科技與實際作為,協助城市“節用凈零”。臺達制作的海洋環境教育影片《孕生》、《珊瑚礁魚》也在聯合國官方談判區展館中輪播,在國際減碳殿堂以驚艷的海洋生態影像喚醒大眾關注氣候變遷對海洋的沖擊,進而能“厚生海洋”。
臺達品牌長郭珊珊指出,臺達成立五十周年,一直努力為氣候變遷找尋科技解方。今年,我們發起 “節用厚生”倡議,通過節用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守護1.5°C 的地球升溫底線;同時厚待萬物與環境,以實際復育行動及環境教育來讓更多人關注水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希望能將這樣的理念與經驗在COP26氣候大會中與國際社會交流合作,共同為凈零碳排盡一份力。本次COP26氣候大會更有三位獲得臺達環境獎學金的英國留學生一同參加,盼能將在英國學府與COP的收獲帶回臺灣,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種子。
代表臺達出席分享的相關主管張楊乾指出,低碳交通及微電網的應用不僅在城市能源韌性扮演重要角色,更是邁向凈零的關鍵。臺達在電動車領域投入已久,已為全球主要車廠提供動力系統及電源轉換,在電動車充電的解決方案更結合儲能、V2G(車輛到電網)等創新技術,建置分布式能源系統來提升城市電網的調度彈性及應變突發災難的恢復力。今年,臺達更進一步推動移動污染源監測網,與共享電動車業者合作,安裝PM2.5(細懸浮微粒)和一氧化碳傳感器,將實時數據轉為容易理解的城市街道空污地圖,希望能推動更大范圍的空氣質量維護區,加速行駛中零污染的電動運具普及,減低城市中四分之一的空污來源,維護大眾呼吸系統的健康。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特聘教授、李國鼎講座榮譽學者Dushan Boroyevich,以電力電子的技術觀點來剖析電網韌性。他指出,V2G是將來電動車興起后,穩定電網運作的關鍵技術;同時,未來要滿足全球用電量成長,則需更加完善發電系統的調節功能,讓電力調度更具彈性。來自聯合國人居署、柏林理工大學及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的專家講者,則在會議上分享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推動交通電動化來幫助城市永續轉型的計劃經驗。
氣候變遷挑戰嚴峻,一旦全球均溫較工業革命前升高1.5°C,最快在2030年,90%的珊瑚恐怕會消失殆盡。2021年臺達和珊瑚復育組織合作,宣布認養廢棄九孔池,作為珊瑚復育基地,投入實際行動和企業資源,預計在三年內復育上千株珊瑚苗。為讓社會大眾對海洋暖化和珊瑚復育更加重視,臺達邀請藝術家李簣至打造“孕生”地景藝術裝置,并以8K影像紀錄復育行動,以畫面傳遞海洋的知識及行動關懷,于COP26期間在談判區展館及Youtube首映。而另一支在談判區播映的《珊瑚礁魚》,則由臺達與NHK退休攝影師中川西宏之合作,遠赴帕勞,記錄生機蓬勃的珊瑚礁生態。
身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正式觀察員,臺達已連續第十四次實地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今年因新冠疫情影響,許多周邊會議采用在大會攝影棚現場直播給授權與會者的方式進行,減少群聚風險。昨日臺達周邊會議采上述方式進行,在線觀眾與講者們交流熱烈,向國際輸出臺灣企業的減碳經驗。
關于臺達
臺達創立于 1971 年,為全球提供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并在工業自動化、樓宇自動化、通信電源、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電動車充電、可再生能源、儲能與視訊顯示等多項產品方案領域居重要地位,逐步實現智能制造與智慧城市的發展愿景。臺達秉持“環保 節能 愛地球”的經營使命,將企業可持續發展與商業模式相結合,運用高效率電力電子核心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議題。臺達運營網點遍布全球,在五大洲近200個銷售網點、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為客戶提供服務。
多年來,臺達投入事業運營、科技創新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成就榮獲多項國際榮耀與肯定。自2011年起,臺達連續十年入選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ices, 簡稱DJSI) 之“世界指數”(DJSI World Index) ,亦于2020年CDP (原碳信息披露項目) 年度評比榮獲氣候變遷與水安全雙“A”評級,并獲評供應鏈參與度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