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這一進程中,無論是超過10億的網民規模,還是動能澎湃的數字化浪潮;不管是數字鴻溝的縮小,還是數字治理的提速,都彰顯著中國互聯網的飛躍式發展。面向未來,我們如何順應趨勢、應對挑戰,怎樣讓數字技術應用造福人民,本版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共同探討。
——編 者
準確識變,認清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科學應變,找準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主動求變,開拓數字經濟發展新局面,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服務機器人、智能消殺機器人、安防機器人齊上陣,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廣泛應用,知識計算平臺將各種形態知識賦能機器和人……今年以來,從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到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從中關村論壇,到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相關的各類論壇會議發布一大批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技術、新應用,不僅展現著數字經濟發展的氣象萬千,也折射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努力方向。
智能大潮到來,數據是最好的“信號燈”。根據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保持9.7%的同比增長速度,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3.7%和73.7%,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數字實踐火熱,場景是最好的“解說員”。柔性生產線可零延時切換生產線、實現多類產品“混產”;數字大棚里的自動化澆灌機集施肥、澆水于一體,還配備有采摘機器人;遠程辦公、問診等線上服務新模式蓬勃興起,智慧物流、遠程操控礦山作業、無人港口等新應用不斷涌現……可以說,當前互聯網發展已經來到全面滲透、跨界融合的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把握大勢,對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作出戰略部署,構建了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具體措施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各地陸續出臺相關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一幅數字中國畫卷加速展開。
這背后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推進,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目前,我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其中5G基站已覆蓋全國所有地市級城市、95%以上縣城城區和35%鄉鎮鎮區;農村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4G的比例均超過99%,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夯下基石。基礎性、通用性技術研發取得重要進展,5G、量子計算、高端芯片、高性能計算機、網絡架構、基礎操作系統、衛星互聯網應用、工業互聯網及智能制造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為推動數字變革的重要力量。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帶動數字技術快速發展。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當此之際,我們需要準確識變,認清數字經濟發展新趨勢;科學應變,找準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主動求變,開拓數字經濟發展新局面,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邁好這一步,就要激發數字經濟活力,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數字產業,怎樣破解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慢、質量不高的問題,怎么解決數字經濟發展的監管難題……答好這些問題,需要激活新要素,探索數據生產要素高效配置、安全流通和應用機制;培育新動能,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探索新治理,建立適應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發展要求的管理制度;建設新設施,不斷強化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以改革帶動高水平融合,以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既推動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行穩致遠,又為14億多中國人民創造更加便利、更高品質的生活。
星光不負趕路人。今天,從舌尖到指尖、從田間到車間、從地下到天上……數字生產、數字生活的每一幕場景,都留下了為經濟賦能、為生活添彩的奮進足跡,也孕育著未來增長的巨大潛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不斷開拓數字經濟新藍海,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