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全局高度,作出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這一重大決策。7年來,伴隨一批批重要事項、重點項目、重大政策落地見效,這一國家戰略正不斷向縱深推進、開花結果。
協同發展大格局加快形成
京津冀三地總面積21.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1億,GDP占全國近十分之一,卻一度不得不面對“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的尷尬。北京的“大城市病”怎么治?京津冀發展不協調的難題如何破?
制定大戰略,需要理清大邏輯。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4年2月25日至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時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斷,發人深思。
實施大戰略,需要心懷大格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是解決三地面臨矛盾問題的現實需要,更是優化國家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打造新增長極,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需要。7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加強頂層設計,規劃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5年6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印發。隨后,全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的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印發實施,京津冀土地、城鄉、水利、衛生等12個專項規劃全部印發,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等相繼出臺……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一個堪與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媲美的新時代改革開放前沿、高質量發展樣板,如春芽破土而出。截至2021年上半年,雄安新區累計完成投資2600多億元,125個重點項目全力推進。
協同,既是區域發展的必由路徑,更是響當當的生產力。2021年上半年,京津冀交出一份可觀的成績單:北京經濟增速達13.4%,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9%;天津經濟增速達11.4%,不斷積蓄“進”的力量;河北省經濟增速達9.9%,產業結構實現提質增效。
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的先導和突破口。7年來,北京始終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持續加強與天津、河北兩省市的協同聯動,加快構建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發展格局,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實現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條新道路。
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市京津冀協同辦主任談緒祥表示,堅持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政府和市場兩手用力,取得階段性成效。以交通、生態等為代表的重點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有序推進,為提升首都功能和發展水平騰出空間。
7年來,北京發布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限目錄,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近2.4萬件,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2800余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980余個,區域大規模集中疏解專業市場任務基本完成。
7年來,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和先行領域,交通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運,形成北京“雙樞紐”格局;京津城際延長線、京張高鐵、京雄城際鐵路、京哈高鐵京承段等建成通車,“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
7年來,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力度不斷加大。京津冀地區嚴格執行統一的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和啟動標準。2021年1月至8月份,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
7年來,產業對接和創新協作不斷深化。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加快建設,簽約項目達235個。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建成投產以來累計產銷整車超過63萬輛。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超過2000家。
探索區域協同發展長效機制
如何使京津冀協同發展建立起科學長效機制,長久實現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一個好漢三個幫。7年來,“通武廊”三地密切合作,勇當改革創新協同試驗田。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合作共建原則,北京交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向北三縣延伸布局。
協同發展,并非簡單“迎來送往”,需要產業升級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同期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生態等多方面推進,才能打造我國經濟新增長極的樣本。
一系列改革創新,已讓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7年來,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三地百姓更多享受協同發展的實惠。由于實現異地就醫直接持卡結算,“跨省異地養老”的北京老人在河北燕達醫院看病省去了兩地奔波、繁瑣報銷之苦。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啟動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據了解,北京中關村企業已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超過9100家。河北省有關部門數據顯示,7年來累計承接京津轉入法人單位近2.6萬家、產業活動單位近萬家。
“十四五”期間如何做好產業協同發展工作?今年8月份,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立足京津冀整體謀劃重點產業鏈布局,以新興產業作為突破口,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聯動,協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
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相信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必將進一步凝聚騰飛能量,書寫出更加璀璨奪目的新篇章。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