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三新”經濟蓬勃發展,適應多樣化消費需求,促進形成高品質供給,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促進“三新”經濟發展,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相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為“三新”經濟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市場主體更加活躍;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引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10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方向。由此,深入推進技術和數據的創新應用,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成為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
“三新”經濟成為
我國經濟增長重要“穩定器”
“三新”經濟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我國,經濟中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生產活動的集合,簡稱為“三新”經濟。近年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適應多樣化消費需求,促進形成高品質供給,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2020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從129578億元增長到169254億元,占GDP比重從15.7%提高到17.08%。尤其是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嚴峻復雜國際形勢的影響,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4.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1.5個百分點。平臺經濟、網上零售等持續活躍,2021年1-5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5.6%,明顯快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高新技術產品生產持續較快,2021年5月,智能手表、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分別增長87.5%、50.1%、49.2%、43.3%。“三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既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
“三新”經濟是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新經濟是數字技術和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產物,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種舉措更進一步增加了融合的速度和深度。一大批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快速涌現,正在日益深刻地改進著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配置方式,改變著人們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和社會整體福利。“三新”經濟的發展壯大正在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三新”經濟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423億元,同比增長11%,占比4.3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487億元,同比增長4.3%,占比43.4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8345億元,同比增長4.2%,占比52.2%。技術迭代更新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源,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不斷演進升級,與傳統行業技術的融合深度廣度不斷加深,賦能作用持續加強,創造的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未來,數字經濟發展更大的需求將來自于工業制造業和農業等實體經濟領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將呈現加速態勢。
“三新”經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穩定器”。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放緩,2011年以后增速下降到10%以下。除了經濟總量擴大導致基數提高外,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傳統經濟增長乏力也是原因之一。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三新”經濟為主體的新動能蓬勃發展,對“穩增長”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同比上年的增速從19.6%提高到35.3%。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逐年攀升,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經濟活力進一步釋放。新經濟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兩手抓
促進“三新”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盡管“三新”經濟增加值在我國GDP中的占比不斷提升,但相對經濟總量而言還是偏低。面向未來,應加快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相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為“三新”經濟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市場主體更加活躍;另一方面,需要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范“兩手抓”,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引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為“三新”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放開市場準入,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三新”經濟領域。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大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進一步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新經濟發展的作用。通過完善政策法規,鼓勵、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新活動的支持。及時修改與“三新”經濟不相適應的舊規則,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綜合運用財政、賦稅等工具為“三新”經濟賦能。另一方面,要以數字政府建設為引領完善面向企業的公共服務。以推動數據共享為抓手,以改革創新打通數據“底座”,增強數字政府效能,更好滿足企業和公眾對政務服務越來越高的需求。此外,還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為“三新”經濟發展留下適當空間,鼓勵企業和社會積極嘗試,對“試錯”采取包容審慎的態度。
堅持規范與發展“兩手都要硬”。“三新”經濟同樣是法治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防范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帶來的風險和問題,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一方面要堅持“底線”監管,對于發展中出現的損害群眾利益、妨礙公平競爭、侵犯平臺從業人員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和做法,要堅決予以糾正和規范。要防止平臺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依法查處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另一方面,要在推動新經濟發展的同時重構監管體系。要進一步突出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健全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公平競爭監管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的新特點持續完善和優化現有監管制度,根據實踐需要適時制定新監管制度。此外,發展“三新”經濟在注重效率的同時要兼顧公平,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共同富裕。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