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江蘇省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如何促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建設制造業強省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熱企冷”的困局如何破解?11月10日,來自教育界、產業界、傳媒界的專家齊聚西交利物浦大學(以下簡稱“西浦”),共同探討“十四五”時期產教融合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議題,分享西浦實踐案例。
繼2017年與太倉市政府合作創立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之后,去年11月西浦與蘇州工業園區共建的西浦慧湖藥學院,今年4月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的西浦-集萃學院,成為西交利物浦大學直面新興產業需求,探索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高端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驗田。
突破生物醫藥人才培養瓶頸
作為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項目負責人,王緒甲經常要到子公司蘇州合眾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做技術轉移工作。從今年9月起,他又多了個新角色:西浦慧湖藥學院的第一位校企聯合培養博士生。
王緒甲想要深造的念頭由來已久。他說,生物醫藥對高端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讀博對他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必要的選擇,但身在職場,他一直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國內公立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名額十分有限,在職讀博或是帶著企業課題深造的機會幾乎沒有。”
去年新成立的西浦慧湖藥學院帶給像他這樣的藥企人一個改變的機會。
生物醫藥是蘇州重點打造的“一號產業”,西浦慧湖藥學院在此機遇中應運而生。西浦慧湖藥學院于2020年11月11日成立。學院在專業設置和重點科研發展方向上緊扣產業需求和未來趨勢,與包括君實生物在內的十余家知名藥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合力培養面向產業、面向未來的高端復合型人才。
結合公司項目和藥學院老師的研究領域,王緒甲最終確定了導師和博士課題——非酒精脂肪肝的生物標志物的發現和藥物研究。他的導師團隊由西浦慧湖藥學院導師、英國利物浦大學導師和君實生物研發技術專家共同組成。王緒甲解釋,這個課題既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也具有產業化的前景,目前該課題已經在公司立項,他擔任項目負責人。
西浦慧湖藥學院執行院長王牧教授表示:“在主動融入產業生態的過程中,西浦采取了很多開放和靈活的做法。比如校企聯合人才培養項目,企業選拔的培養對象可以帶著企業的課題來申請研究生;對于企業最關心的知識產權問題,藥學院的理念很開放,大學的政策也很靈活。”
研究生課題來自產業界真實技術需求
西浦-集萃學院學生周藝是西交利物浦大學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聯合培養博士生,在產研院所屬的深度感知技術研究所做課題已近一年。談到西浦-集萃的聯合培養模式,周藝體會最深的是:“我們更多是以問題為導向。我們會做比較深刻的理論研究,但目標不只是為寫一篇論文或出一個科研成果,而是要讓算法真的能夠在現實中落地,真正去推動產品性能,用學術的方法去解決產業的問題。”
“西浦-集萃學院匯集了西浦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和江蘇產研院雄厚的產業資源優勢,其特別之處首先在于所有碩士和博士項目的設立都是需求導向的。”西浦-集萃學院執行院長馬飛教授強調,“從流程上來講,首先是江蘇產研院專業研究所及共建企業提出人才培養的需求,接著才是我們學院跟進決定是否設立相應的招生計劃。”
西浦-集萃學院產業院長、產研院國內合作部副主任莊韋介紹:“我們把研究所頂尖的、專業的應用研發人員,龍頭企業里的高級工程師這些產業稀缺的人力資源,以及來自產業前端的課題和高校的資源嫁接起來,共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創新人才,填補這方面的人才缺口。”
以教育創新推動產教融合
長期從事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西浦未來教育學院執行院長張曉軍博士指出,當前產教融合的一大困境是產業和企業融入教育的內驅力缺乏,即使有了積極性,如何深入融入也成問題。
對于后一個難題,張曉軍指出,產教融合的出路在于教育創新。“首先要將真實問題導向的教育融入產業需求。”他進一步解釋,“我們目前的教育主要是以知識為導向的教育,知識體系是核心,大學四年下來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地圖很重要。然而,面對跨專業和迅速變化中的新興產業,產教融合的出路是采取研究導向的教育,以解決真實場景中的問題為出發點,以訓練能力為目的。”
每年暑假,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都會面向所有本科生組織為期五周的職業發展訓練營。今年夏天,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部分學生參加了由企業合作伙伴科大訊飛提供的關于智能車的知識培訓和實戰指導,通過校內賽的選拔,其中一支隊伍在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中榮獲訊飛智慧餐廳組比賽二等獎。
今年是西交利物浦大學成立十五周年。西浦執行校長席酉民教授表示:“十五年來,西浦不斷反思教育、重塑教學、再定義大學。從研究導向的國際化專業精英教育,到融合式創新創業的國際化行業精英教育,再到未來導向、平臺營造、技術賦能、融合共生的教育創新生態營造,我們希冀通過大膽創新,探索未來教育新模式、大學新概念以及校園新形態。”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