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快速增長,與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在云計算的支撐下,市場主體重構組織模式,實現跨界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催生出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對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以及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布局做了全面論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企業如何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把握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優勢,成為擺在經營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題。邁好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步,就要堅持數字技術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用云端智慧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推動萬物互聯,暢通數據流動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題”。數據是數字化轉型的原材料,數據流是數字化企業生存發展的血液。通過萬物互聯的技術手段,把生產、運輸、保障等重要環節串聯起來,形成企業的數字肌體。具體來看,首先用智能物聯網模塊讓普通設備具有產生數據的能力,使生產經營的全流程可被量化感知,把“老師傅”們的生產經驗轉化為數字圖譜,讓故障診斷和產品檢測有“數”可依。例如汽車生產線每天存在萬余個零配件運轉,設備在哪里出了故障,哪個設備出了故障,過去主要由工程師依靠經驗判斷。現在借助數字圖譜,不但可以迅速定位故障,還可以深度優化故障備件的管理。其次,借助云計算的彈性運算能力,低成本使用算力資源,促進“數據血液”在“數字肌體”里快速流動,改變傳統IT時代企業內部“煙囪林立”的數據孤島形態,實現數據交流的無縫鏈接。
構筑云端數字孿生,用好智能決策是數字化轉型的“應用題”。當設備等基礎設施實現數據智能化之后,運用生產制造環節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可以在云端構筑起一套與實際生產流程相同的數字孿生系統。在系統里,行業專家可以進行云上“兵棋推演”,尋找工藝、能耗、流程等可被優化的環節,能夠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的條件下,調試流程參數,找出最優的生產模式。比如,在整理某水泥生產商大量回轉窯鍛造、水泥磨等傳統工藝環節的數據之后,阿里云發現該廠在燃燒能耗、技術工藝、溫度等方面具有大量優化空間。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利用水泥行業專家的知識和經驗為系統輸入優化參數,與廠家一起模擬出優化效果,結果降低了3%的綜合能耗指標。更為重要的是,數字孿生系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算法持續學習參數,自動產生優化方案。不斷優化的方案、新鮮且海量的一手數據匯聚成為全業務領域的數據池,為企業的智能管理和決策提供最堅實的依據。
面向一線場景,打造全鏈路協同智能是數字化轉型的“附加題”。簡單易用、標準通用、性價比高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足,是當下企業數字化轉型遇到的普遍難題。面向一線使用場景,依托云端系統,研發一套易裝、易懂、易用的數字化產品勢在必行。因此,“低代碼”平臺應運而生。運行在云端的“低代碼”平臺,改變了過去必須由專業程序員編寫程序的情形,使得無論是工程師還是一線生產工人,都可以通過非常簡單的“拖拉拽”方式,不編程或少編程,像“搭積木”一樣,搭建起自己崗位使用場景的數字化系統,實現應用場景、組織流程間的數字化,讓“人員—設備—組織”構建成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協同智能體,完成數字化轉型的最后一步——組織管理的數字化。
江河眷顧奮楫者。數字經濟的新藍海波瀾壯闊,數字中國的宏偉愿景指日可待。當前,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從身邊生活到審批許可……數字化已經成為一幕幕日常生活的場景。一方面,運轉在云端的數字化技術手段可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智能算力也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在未來,更多的服務、物體、空間等都將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進一步挖掘社會生產力蘊含的新價值,為14億多中國人民創造更加便利、更高品質的美好生活。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