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上,百舸爭流。今年秋天,上海賽艇公開賽首秀便攢足了人氣。健兒奮楫擊水,力量之美讓人沉浸,兩岸步步皆景,風光旖旎惹人流連。
黃浦江邊,寸土寸金的陸家嘴更將最后一塊“風水寶地”留給一座公共美術館——這是上海,把人民捧在手心,充滿青春活力。
夜空下,迪士尼的煙花如常綻放,映照著緊張而有序的核酸檢測現場。接到疫情協查通報后的上海,迅速展露這座城市的從容淡定。強有力的統籌機制和治理體系,保障“疫情常態化,疫情處理標準化”。24小時核酸監測點前,主動趕來的人們自覺排隊等候——這是上海,嚴謹不失溫情,快速不失精細。
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她擁有全球最大港口、最長的地鐵網絡,也是唯一能同時研制火箭、衛星、大型艦船、商用大飛機的城市;她背靠距今數千年的馬家浜文化、廣富林文化,更擁有厚重的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這是上海,傳統與現代交融、本土與外來輝映。
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承載著“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的期許,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新時代新征程上,這座勇立潮頭的城市,如何繼續當好“排頭兵”和“先行者”?令無數人向往的“魔都”,能否持續保持魔力,展現魅力?建黨百年之際,上海交出了一份聚焦“城市軟實力”的特別答卷。
一個軟字,看似閑筆,實有深意:當今世界,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上海要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必須在持續增強硬實力的同時全面提升軟實力,更好發揮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的城市樣板。
軟實力就是競爭力
有人說,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表述未必精準,卻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上海的志向和追求。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
時間撥回2007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用“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十六個字,概括上海城市精神。
這是上海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城市精神與城市品格,已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砥礪奮進的發展史、奮斗史。今年6月,上海專門用一次市委全會探究“軟實力”議題并出臺意見,明確提出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
“城市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城市能否繁榮,能否成為一個時代的文明高地、所在區域的重要增長極,根本上依賴于這個城市能否抓住歷史機遇,成為時代文明形態、城市形態轉換的關節點。”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說。在他看來,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從硬實力到軟實力的較量,尤其表現為中心城市軟實力之間的比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上海要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對標的不是一般的城市,而是全球城市。上海率先定義城市軟實力,實際上是探索中國式城市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新路徑。”
事實上,這些年上海的發展一直很“硬核”: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推進,經濟總量邁入全球城市前列;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0件左右,大飛機、“蛟龍號”深潛器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問世;集中力量解決“老小舊遠”問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3.66歲……
下一步,這座城市能否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展現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氣象?上海選擇以“軟實力”作為自我革命的突破口,帶動城市能級全方位、更高層次、更可持續的提升。
??對于自身的時代坐標,這座城市有著無比清晰而堅定的認識:上海是全國的上海,上海是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上海。軟實力看似無形,卻是實力之基,將直接決定城市吸引力、競爭力再上臺階的高度和速度。
軟實力就是影響力
“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一樣向世界輻射她的影響力——站在中國和國際文化的東西方交匯點,成為傳統與現代高度融合的世界大都市樣本之一。”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芮悟峰是德國人,在上海工作生活近15年。登上虹口北外灘的上海大廈,俯瞰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交匯處,他對這座城市的喜愛溢于言表。
繼黃浦江沿岸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濱水岸線貫通開放,這座城市的水系“項鏈”越串越長。前不久,上海再推“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一座城,專為“一江一河”制定發展規劃,體現了上海的格局: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著力打造最佳人居環境。
走在長寧區街頭,隨手畫個圈,15分鐘的步行便利范圍內,社區生活的煙火氣和都市的時尚感,一樣也不少。“對標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的‘五宜’目標,在長寧區,800多個社區項目正在推進,涵蓋居住、就業、服務、休閑、出行等方面。”長寧區地區工作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李世樑告訴記者,今年8月,長寧區躋身全國首批30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居民成為社區的主人,美好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15分鐘,圈出小而美的生活——這樣的城市,誰人不愛?
華燈初上,91歲的上海音樂廳,用躍動的墻面講起“光音的故事”。建筑、藝術、音樂、光影、科技的交互中,撲面而來中國風、東方韻。音樂廳里,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開啟駐場演出,讓觀眾直呼“醉了醉了”。
這是位于黃浦區的演藝大世界一角。以人民廣場為中心,5平方公里范圍內,坐擁全國最密集劇場群——如今,演藝大世界越來越受到名家名團青睞,成為國際經典劇目的中國首演之地、中國優秀劇目巡演的首站之地,以及上海原創劇目呈現的首選之地。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戲迷愿意打著飛的、拖著行李箱來看戲。
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觀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當前沿的對話、高雅的藝術、新潮的劇目、先鋒的作品爭相在這里登場亮相——這樣的城市,誰人不愛?
有人說,軟實力好比一座城市的“個性”,它體現為城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生產力和創造力。“讓核心價值凝心鑄魂,讓文化魅力競相綻放,讓現代治理引領未來,讓法治名片更加善良,讓都市風范充分彰顯,讓天下英才近悅遠來”——這是上海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既講規則秩序,又顯澎湃活力;既有國際風范,又有東方神韻;既可觸摸歷史,又能擁抱未來——這是上海描繪的生動圖景。這座城市孜孜以求的是,讓在者舒心、來者傾心、未來者動心。
在全球敘事中講好“上海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對于瞄準做強軟實力的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充滿期待,“這一偉大實踐將催生一座引領未來超大城市發展的典范標桿,一個全面展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氣象的重要窗口,一個中國影響世界的重要紐帶。”
人人都是軟實力
浦東張江,經過近30年發展,集聚1400余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全球醫藥10強有7家入駐張江;全球醫藥20強,在張江設立9家開放式創新中心;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近三分之一將研發布局張江。這里有近7萬名生物醫藥從業人員,培育的一類新藥上市數量占全國的近三分之一。
??張江靠什么不斷突破?支撐“硬科技”的,是軟實力。好比武術的內家功夫,軟實力運用得當,可以轉化為對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據有關部門評估,在引進外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上海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連續8年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全面提升軟實力,“人”始終是重中之重。“研究城市軟實力,要圍繞人的行為需要展開,通過軟實力的提升來吸引人才,激發人才活力,滿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符湘林認為,加強上海城市軟實力建設,要特別突出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和服務力。
在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張“網”織就超大城市高效感知、快速響應、精準服務的底座。依托這兩張“網”,以智能化為突破口,上海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體系重構,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超大城市治理方案。上海還將安全作為城市軟環境的硬指標,強化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市民的安全感。
“減證便民”,有序推進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先后出臺9份免罰清單,免罰事項不斷擴圍擴容,以精細化執法、包容審慎監管,助力企業發展;律師“門診”一號可約,掃碼即享“家門口”服務,為公共法律服務提質增效……上海堅持把法治作為最根本的治理方式,法治環境好成為上海的重要標志。
“收放自如”“軟硬兼施”,以共治、自治促善治,造就著一座城市的韌性和包容、活力與胸懷。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提升文化建設品位,從構建現代治理體系,到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從打造最佳人居環境,到增強全球敘事能力——上海也清醒地認識到,在軟實力方面,按照“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弘揚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軟實力是一項關乎長遠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把方方面面的資源和要素調動起來、活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形成系統謀劃、整體推進、久久為功、全面提升的強大合力。
軟實力的背后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研究員徐錦江在思考的是,上海作為中國的全球城市,要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怎樣的探索?上海的當下和未來,將帶給中國和世界一份怎樣的精彩?這也是工作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所關切的。
人人參與軟實力建設,人人都是軟實力。看,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一座生機勃勃的人民城市,正大步走來。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