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頻率變換技術的中紅外探測系統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太赫茲團隊在紅外探測領域取得了關鍵技術突破,實現了基于硒鎵鋇晶體的3-8微米中紅外高靈敏探測,對納秒脈沖的探測靈敏度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且實現了系統的國產化。該技術將為我國在生物、醫療、化工等領域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探測工具,相關成果于1月20日刊發于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
相對于傳統的可見光近紅外波段,中紅外光與分子之間的共振現象可大幅度提高光譜測量的信噪比,進而實現對物質成分的有效識別。中紅外探測技術對于推動生命科學、物性分析等科學探索,以及環保、化工行業、醫學診斷等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的中紅外探測主要采用熱探測和光電探測兩種直接探測手段,現有性能已難以滿足科學家們對微量物質的精準檢測的需求,探測靈敏度已成為中紅外系統的瓶頸問題。
團隊負責人、沈陽自動化所祁峰研究員介紹稱,“針對當前中紅外探測的瓶頸問題,我們提出了基于激光頻率變換技術的解決方案,設計并搭建了實驗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將弱中紅外信號高效率地轉換為近紅外信號,該近紅外光攜帶了中紅外光的信息且易于探測,通過這種間接探測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中紅外信號的探測靈敏度。”
經過深入分析研究多種晶體的光學特性,科研團隊將目標鎖定在硒鎵鋇晶體,該晶體由中科院理化所姚吉勇團隊研制?!拔変^晶體通常是作為波源使用,我們大膽嘗試,將它作為探測系統的一部分,在掌握其光學特性的基礎上設計了高性能光參量振蕩器,優化了相位匹配條件,解決了弱信號環境下的強背景噪聲抑制等問題,實現了收發一體的中紅外系統?!逼罘褰榻B稱。
硒鎵鋇晶體
通過對納秒級脈沖的實驗測試表明,該系統目前可達到的探測靈敏度優于碲鎘汞探測器100倍,實現了飛焦級納秒脈沖的有效探測;系統的動態范圍超過110 分貝,在寬頻范圍內的均勻響應可達到1.4個倍頻程,上述兩指標均優于傳統的直接探測系統。
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開展測試
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中科院光電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史澤林說:“實驗室始終面向實際需求開展光電探測研究,也就是需求牽引、問題導向。通過探測新機理、新方法,在一些難度很大的問題上能夠有所突破,這就是我們實驗室科研人員的追求。比如說,這個高靈敏度紅外探測就比較典型,如果靈敏度取得數量級的提升,就可能會給生物、醫療、化工等領域帶來新的科學手段,讓原來辦不到的事情變得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