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被寫進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1月12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探索發展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加快產業資源虛擬化集聚、平臺化運營和網絡化協同,構建虛實結合的產業數字化新生態”。
回望上一次虛擬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走入大眾視野,還是在近兩年前。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3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
時隔近兩年,我國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建設現狀如何?形態主要有哪些?未來,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何為虛擬產業園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劉會武認為,所謂虛擬產業園,是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企業集群或網商集群,早期以發展電子商務為主,后來擴展到跨區域的虛擬產業集群。在我國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建設虛擬產業園契合了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主旨,摒棄了對土地和資源的過分依賴,是傳統產業園區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創新發展的典范。
賽迪顧問園區經濟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孫曉利對記者說,虛擬產業園區的提出,實際上是把更多的空間類型納入到園區范疇,能夠使更多的企業享受到園區的政策和服務。這是我國城市產業創新格局從“點狀分布”轉向“全域覆蓋”的產物。
“虛擬產業園的典型特征是打破了傳統的物理邊界,指向的是一種虛擬產業生態,體現了一種‘云’思想。企業無需集中在相鄰的地理范圍內,只需要把公司注冊到虛擬產業園中,不用入駐指定地理區域生產經營,通過互聯網進行聯結,就可以組成一個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實現了‘地域更分散,產業更集聚’的目的。” 劉會武說。
“與傳統產業園相比,虛擬產業園突破了物理空間限制,降低了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交通壓力,對傳統產業園區挖掘經濟增長點、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優選擇。”劉會武說。
劉會武表示,選擇入駐虛擬產業園的企業多為初創企業或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往往資金有限,希望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取法律、人力、財務、營銷等專業服務,部分企業因為行業特性還會衍生出不少個性化的需求,例如電商企業對客服、營銷服務的需求,文創企業對設計、美工服務的需求等。虛擬產業園的優勢在于,能夠將這些具有相似需求的企業集聚在一個平臺上,共同與服務商進行洽談,從而幫助企業獲得議價權,節省成本。
建設現狀如何
“國內早期的虛擬產業園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蘇、福建等地,以電商產業為主。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全國涌現出很多有價值的案例,其產業方向也向軟件開發、大數據、自媒體等多個領域拓展。” 劉會武說。
比如,浙江烏鎮虛擬產業園已聯合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為入駐企業提供成本更低的云服務;福建省泉州市網商虛擬產業園推行“一址多照、住所托管”的集群注冊模式,總注冊企業數量突破10萬家;豬八戒網在重慶打造專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虛擬產業園;成都高新區2014年建設了西南首家網商虛擬產業園——成都信星網商虛擬產業園……
成都信星網商虛擬產業園成立于2014年3月,并于同年4月正式開園營業。2014年初,成都集群注冊地址托管率先在成都高新區進行試點,并首先在成都信星產業園試行企業集群注冊,探索“一址多照”的住所登記模式。截至目前,在該產業園進行集群注冊地址托管服務的企業已經超過3500家。
劉會武表示,以虛擬產業園為平臺,還可以衍生出其他數字服務,如數字貨運、大數據招商、數字貿易等。虛擬產業園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產業園區土地資源緊張、畝均產出低的痛點,可以為建設綠色園區、智慧園區添磚加瓦。
仍處于培育發展階段
孫曉利表示,作為一種創新性產業集聚模式,虛擬產業園對城市中心區域的意義更為巨大,能夠有效解決其面臨的土地要素瓶頸,防止產業空心化。
“當前,這種模式的落地仍然面臨一些問題。未來,應該從3個方面發力。”孫曉利表示,一是加快虛擬產業園數字化基礎設施部署,推動企業 “上云”。二是完善虛擬產業園“管委會+運營商”管理機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運營管理能力的市場化主體,構建市場化的投入和盈利模式。三是完善虛擬產業園的云服務體系,通過搭建服務平臺,推動跨區域企業之間的合作,增加虛擬產業園企業的黏性。
劉會武同時表示:“我國虛擬產業園區的發展仍然處于培育發展階段,在盈利模式、園區招商、運營服務方面都還在不斷探索,尚未形成成熟的運營發展模式。”
劉會武表示,一方面,許多虛擬產業園是由政府和企業合作打造的,對政府的依賴度較高,主要依靠相關收費和返稅政策,但這并非長久之計;另一方面,虛擬產業園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因而云平臺、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和架構完善對其發展至關重要,對于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要求也有較高的門檻。
劉會武認為,作為新業態,虛擬產業園在打破物理邊界和行政邊界的同時,也應打破傳統業態按區域、按行業治理的慣性思維,在發展中探索創新監管模式,更多依靠企業、社會組織推動,構建各類主體參與的多方協同治理體系,及時修訂完善監管政策制度,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留足空間。他說,相信未來虛擬產業園的發展會向著標準化、智能化、國際化的方向不斷深入,成為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重要業態和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