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大學超越清華大學成為大國工匠培養強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高校擠進商業管理人才培養前20名,北京電影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成為商業創業類人才培養前20名高校……
這些在“雙一流”榜單中看不見的高校,近日在一份由深圳市人才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創新人才指數2021》報告中脫穎而出。該報告也是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后國內首份針對中國創新人才現狀的量化研究。
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人才究竟應當如何定義?中國的創新人才培養“短板”在哪里?這些問題引發了越來越多學者的深思。
創新人才不只是頂尖學術人才
和從前僅關注學術領域的創新人才不同,中國創新人才指數 2021(高校)從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學術人才、商業管理人才、商業創業類人才以及大國工匠人才四個維度,評估了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情況。
頂尖學術人才作為創新人才毋庸置疑。此次創新人才指數所指的頂尖學術人才中,不僅包含了科技領域的頂尖學術人才,如兩院院士等,還包括了中國社科院的學部委員。
除了頂尖學術人才,中國創新人才指數 2021(高校)還重視創新實踐人才。
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指出,不同于充當技術創新的跟進者與模仿者角色的傳統企業家,科技型企業家也可以作為技術創新的主要推進者。對此,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劉云表示贊同。在他看來,企業中有兩類人才,一類是科研與專業技術人才,一類是管理人才,兩類人才都是創新的主力軍。
在劉云看來,上述四類創新人才中,后三類人才的劃分關注的都是產業界、企業界的創新人才問題,而這也正是我國目前創新人才培養的薄弱之處。其中,商業管理人才指數統計了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中,擔任世界 500 強企業 CEO 的人才、 中國 500 強企業 CEO 的人才的情況。商業創業人才指數統計了中國內地高校培養的本科生中,成為獨角獸企業創始者的人數。大國工匠此次受現有數據的限制,僅選取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進行統計,但其主要的工作場所仍然是企業。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補充道,此次報告設置大國工匠指標的意義在于,它既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能工巧匠”,也是破解和提升中國創新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我們呼吁高校更加重視創新人才培養,而非普通人才培養。無論是‘雙一流’大學還是職業技術院校,都應該把創新人才作為培養的核心、重點。”陳勁說,而“不同類型的高校創新人才究竟是什么,這值得探索。不能只尊重科學家、企業家的創新,而忽略專業技能人才的創新”。
分類評價下,“雙非”院校差異化發展凸顯
上榜中國創新人才指數 2021(高校)前50的高校中,共有41所“雙一流”高校,占比達到82%。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上表現出很強的綜合實力,在頂尖學術人才、商業管理人才、商業創業人才、大國工匠人才四項指標上均表現突出。
“報告顯示,高校的創新人才水平與其整體的綜合發展水平存在相當高的一致性。”陳勁說。
然而,在四類指標的單項排名下,高校也呈現了差異化發展的現象。比如在商業管理人才指數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多所“雙非”高校入選并占據大半江山。商業創業人才指數排名前20的高校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長江商學院、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等商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藝術類院校,哈爾濱醫科大學等醫學類院校入選。
此外,景德鎮陶瓷大學超越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在大國工匠人才指數中拔得頭籌。當然,這與其指標選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強調“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技能的人才培養”有關。
劉云表示,大國工匠通常指的是工程師或高級技工。當下,工程師更為普遍,高級技工盡管學歷相對不高,但其精于技術鉆研和革新,也在大國工匠之列。陳勁也表示,今后將進一步完善該指標,特別關注對核心企業的總工程師和高技能員工的數據分析。
指標有待完善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不同類型的院校應加強動手能力強的工匠人才培養”。劉云說。
一些“雙非”院校脫穎而出,展現出與以往學術人才培養排名的差異性。而“注重高校人才培養的特色,鼓勵特定高校在特色領域上實現突破式發展,支撐相應的社會領域發展”,也正是陳勁所希望的。
人才培養與地方發展呈現“共育”特征
把區域加入人才培養中考量、從“城市”“高校”兩個維度看中國創新人才發展也是該報告的亮點之一。
中國創新人才指數 2021(城市)從人才規模、人才結構、人才效能、人才環境等四個維度,將研究范圍的54個城市分為四個梯隊。北京以綜合得分 97.65領跑全國。其次是上海,表明創新人才區域集聚現象明顯。
“這是北京多年來加強高等教育建設的結果,也為其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陳勁說。
陳勁告訴《中國科學報》,從地域上看,創新管理人才培育能力較高的高校大多分布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這說明區域的商業氛圍與市場發展水平也是促進管理人才發展的重要因素。”
同樣,創業人才的培育、大國工匠的培育也都顯示出高校與地方商業社會發展水平“共育”的特征。
陳勁提醒,從前城市對人才的吸引,更多采取“招商引資”的傳統方式。而事實上,高校要為屬地培養更多創新人才,而非屬地簡單地依賴引進創新人才。
“要注意城市建設與人才培養協同發展。”他舉例道,長江三角洲一些位于第四梯隊的城市(如溫州市),其經濟發展雖迅速,但人才培養跟不上,這將增加其未來發展的風險及不確定性,應把人才培養作為發展重點。深圳人才的經濟效益高,但科技效益并沒有適時跟上,下一步城市的人才工作重點應更重視人才的科技績效指標,如原創的自然科學理論和突破性的工程科技方案等,而非經濟指標的考核,這樣才會對優化調整區域人才戰略、重點人才評價產生正向效應。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