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實施指南(試行)》,提出推動質量管理活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增強全生命周期、全價值鏈、全產業鏈質量管理能力,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南(試行)》同時指出,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強化數字化思維,持續深化數字技術在制造業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創新開展質量管理活動;專業機構要以提升服務為重點,加快質量管理數字化工具和方法研發與應用,提供軟件平臺等公共服務。
全面提升
質量管理數字化能力
“身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以數字化賦能企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質量協同水平,是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人士表示。
這位人士解釋說,雖然我國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自2010年以來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但總體看來,質量水平和品牌影響力仍滯后于規模的增長,“大而不強、全而不優”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制造業品牌競爭新優勢,推動我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躍升,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
據了解,《指南(試行)》共7章23條,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章明確了“一條主線、三大轉變、四項原則” 總體要求,強化方向指引。第二章從三個層面提出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關鍵場景,引導企業將場景建設作為推進質量管理數字化的切入點。第三章至五章突出企業主體,從工作機制、增強能力、數據開發等方面提出實施要求,引導企業系統完善工作機制,夯實推進質量數字化的管理基礎;聚焦能力建設主線,從“人機料法環測”等方面全面強化質量管理數字化能力;加強全生命周期質量數據開發利用,提升數據驅動作用。第六章,引導相關方創新質量管理數字化公共服務,提升服務供給水平。第七章堅持多措并舉,引導相關方完善政策保障和支撐環境。
傳統質量管理與
數字化質量管理差別
“與傳統質量管理相比,質量管理數字化工作內涵并未發生本質性改變,均是利用一系列技術、方法和工具,系統化開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活動,有效管控產品和服務質量。但二者仍存在一些差別。”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人士從關注焦點、管理范圍、工作手段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質量管理與數字化質量管理的差別。
在關注焦點方面,傳統質量管理主要面向工業時代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更多關注規模化生產中的質量問題;而數字化質量管理主要面向數字時代的不確定性需求,在關注規模化生產質量問題的同時,也更加關注對用戶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的快速滿足和高效響應。
在管理范圍方面,傳統質量管理更多是針對企業、供應鏈范疇的質量管理。隨著數字化的深入發展,企業邊界日益模糊,質量管理的范圍從企業質量向生態圈質量加速轉變,由強調質量管理崗位分工、上下游質量責任分工轉變為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質量協作,更加注重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產業鏈供應鏈乃至生態圈質量進行全面管理。
在工作手段方面,數字化質量管理在應用傳統質量管理沉淀的方法、工具的基礎上,進一步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的設備裝置、系統平臺等技術條件,注重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優化重構與管理方式變革,充分挖掘數據在質量管理創新驅動作用,系統化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數字化能力。
從三方面著手實現預期效果
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人士解讀說,數據是繼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具有可復制、可共享、無限供給等屬性,在支撐企業決策、驅動協同、促進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數據在企業數字化質量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質量管理決策水平。基于大數據、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應用,構建基于數據的質量判定、質量改進、質量預防等一系列決策模型,促進依靠人工判定的決策機制轉變為基于數據驅動的自優化、智能化決策機制,有效提升質量業務決策的效率,降低質量風險,提升用戶體驗,強化對不確定性柔性響應能力和水平 。
二是驅動質量管理工作協同。通過加強質量數據自動采集、集中管理、交換共享等,以質量數據流動促進企業內部跨部門質量協同和產品服務創新,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質量管理聯動,加快質量管理新模式培養發展,有效提升質量協同效率。
三是促進質量知識經驗共享和方法工具創新。隨著企業內及上下游質量數據持續匯聚,企業可建立統一質量管理平臺,推進質量管理知識、方法、經驗等數字化、模型化、平臺化,基于多領域多類型數據融合分析創新質量方法工具,降低質量管理專業化門檻,提升質量管理活動水平成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人士表示,《指南(試行)》的實施,預期可達到三方面效果。一是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引導企業更加體系化系統化推進數字技術和質量管理深度融合,強化“人機料法環測”等各環節質量管理數字化能力,推進數據驅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質量協同水平,進一步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二是促進重點行業質量品牌提升。加強分類引導,結合試點示范等工作,在生物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電子制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樹立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質量管理數字化典型場景、標桿企業,帶動行業質量整體提升。三是提升基礎支撐服務能力。“以用促建”,即以企業數字化質量管理對標準規范、方法工具、系統性解決方案等需求為牽引,促進專業機構、行業組織、解決方案提供商等創新服務供給,提升基礎支撐能力。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