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濃,萬象更新。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承載著億萬人民期待的全國兩會,如巨輪出海,馭風排浪,引領著舉國上下拼搏奮進的方向。
閱讀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一次又一次,科技創新被賦予更高的期望。
2020年——“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2021年——“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2年——“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每一次新的表述,都在進一步強調科技創新之于國計民生的重大意義。
科技創新之美,在于“頂天”: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創新之利,在于“立地”: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正是憑借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科技守衛國家安全,憑借以“雜交水稻”為代表的農業科技端穩中國飯碗,憑借以“青蒿素”為代表的醫藥科技呵護人民健康……縱覽歷年最高科技獎名單,就是一部科技興國、創新強國的輝煌簡史。
如今,科學技術早已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讓未來充滿值得期待的驚喜。近日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勾勒出的一幅“人工智能+”未來生活畫卷,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憧憬。
據測算,至2020年,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超過60%。無論你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小山村,都無時無刻不受到科技的庇護和惠澤。
然而,我們奔跑的時候,別人也在飛馳。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80%,相比之下我們依然任重道遠。2021年美國通過《無盡前沿法案》,將撥款1100多億美元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先進通信和先進能源等重大領域的研究。這些再次提醒我們,在科技創新這條賽道上,沒有安然打盹的兔子。
放眼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風起云涌。正在上演的種種劇變,讓人愈加體會到科學技術作為國之重器的戰略地位。能不能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能不能突破“約束堵點”,關系到我們是否能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掃除障礙,是否能在技術封鎖和各類制裁越來越頻繁的國際環境中傲然自立。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永飛所說,“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自立自強”。
歷史的千鈞重擔,落在9100萬科技工作者的肩上。
兩會時間,風云際會,來自科技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薈萃一堂。在他們帶來的提案議案中,碳中和、新能源、生物醫學、數據安全、工業軟件、智能制造、元宇宙等詞匯閃爍光芒。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再次為中國“芯”奮起呼吁,至少十余條“芯”提案“芯”建議,為這個關切信息安全、國家安全的領域獻計獻策。
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在國家領導人的殷切講話中,在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再強調中,在14億中國人民的熱烈期待中,廣大科技工作者正在勇敢地迎接新使命,擁抱新征程。
一年之計春風起,兩會之期旭日升。不僅僅是代表委員,所有愛國敬業的科技人員,都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都在為祖國繁榮富強積極貢獻力量!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