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要如何為高質量發展鍛造高素質技能人才,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關于技能人才的培育發展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之一。他們紛紛表示,應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規范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人才支撐。
人才培養有待加強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下,我國技能人才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此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均比“十二五”期末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是,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養培訓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現象進一步加劇。
“教育資源供需結構矛盾突出。”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技師學院副院長楊珍表示,一方面是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發展所需要的適用性、技能型人才相對匱乏。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駕駛員馮冰也表示,目前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有探索但尚不完善,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企業憑借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的責、權、利不明確,產教融合激勵政策落實不到位,教師亟需賦能充電,課程教材亟需更新升級。
與此同時,技能人才評定機制還不夠完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常州老三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李承霞說:“這幾年很多企業遭遇招工難、留人難的狀況,年輕人多不愿進入企業成為技術工人,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技術工人待遇和福利待遇以及技能提升難。”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則認為,在技能人才評定中,一味追求高大上,追求高學歷,高資歷、同時,對于技能人才的界定,目前沒有規范的統一標準,使得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特殊人才,無法被納入到人才體系當中,無法享受國家對于人才所給予的政策優惠和待遇。
深化產教融合
面對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新問題、新形勢,如何讓技能人才與時俱進地快速成長起來?答案是:深化產教融合、發展職業教育。
楊珍表示,應建立完善職業教育培養、使用和激勵體系,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有機銜接,培養更多優秀技能人才。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設技能人才供需大數據平臺和互通的職業教育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及時發布職教政策、行業動態、供需狀況、院校特色等信息,促進人力資源供求信息互聯互通,增強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此外,還要完善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并大力發展網絡教育,滿足勞動人口的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教育培訓需要。
全國政協委員、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表示,全面提升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管理能力、硬件質量,引導社會正面宣傳,提高職業學校社會評價,破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同時,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職業教育,加強企業、行業協會等民間力量深度合作,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既能解決資金問題,也能有效鏈接職業教育與企業實踐需求。
馮冰則表示,應支持校企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提供學徒崗位,實施工學交替培養、中高本貫通培養。同時有關部門統籌涉及“學徒制”項目有關部門的支持政策,落實企業和學徒補貼政策,調動企業積極提供學徒崗位。
加強技能人才評定工作
除了深化產教融合外,開展技能人才評定工作,也是暢通技能人才成長的重要通道。
對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決技能人才評定工作,孫艷玲表示,應建立統一、科學、合理的技能人才評定制度,規范職稱評價申報范圍、申請程序和申報渠道,將職稱申報制度化。對特殊技能人才,應根據其專業領域和專業技能水平,將其納入國家人才管理體系,給出明確的人才評定標準。同時,建立科學的薪酬獎勵和考核機制,對技能人才進行獎勵,提升其歸屬感,留住人才。
“技能等級和職稱評定是評價勞動者技能水平的有效最實在的方式,是打通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天花板’的重要途徑。”李承霞說,應進一步規范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工作,打通產業工人技能評定通道,充分釋放產業工人技能提升熱情。“建議公平‘放權’,給予中小型民營企業職工技術技能等級評定自主權;科學設置職稱評定條例,加快制定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加強對一線工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培訓,并切實發揮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作用,提升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