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頒布實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產業發展規模占比進一步提升,重點領域新興動能持續快速增長。但其未來發展還面臨五大突出問題,如產業自主創新基礎能力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夯實創新基礎,提升產業核心競爭能力;緊盯關鍵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等。
自《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頒布實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笆奈濉蹦酥粮L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條件深刻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作用更為突出。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面臨的諸多機遇和挑戰,提前研究制定應對措施,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性特征
1.增長勢能依然強勁,新興動能保持活躍
一是產業發展規模占比將進一步提升。自2010年以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歷經10余年風雨歷程,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增長動能引擎作用不斷增強,為經濟發展行穩致遠注入了強勁動力。2020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1.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比2014年提高4.1個百分點。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將保持較快增長,平均增速有望繼續高于經濟總體,產業發展支柱性引擎作用將愈發突出,預計至2025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超過17%,涌現一批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性產業,產業也將由快速發展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二是重點領域新興動能持續快速增長。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以及數字創意等重點領域在諸多新動能行業帶動下,均實現快速發展。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諸多新興行業的帶動下,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持續高速提升,2015-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年均增長29.8%。未來,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數據、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及發電、生物醫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動能行業有望保持快速增長,持續支撐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
2.創新熱情持續高漲,競爭優勢不斷積聚
一是產業加速向創新發展聚焦。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點將進一步聚焦到創新上,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使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培育發展更多創新引領型新興行業將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通過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活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涌現出一批發展新動能。
二是增加創新投入成為共識。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20年,創新驅動指數達到239.1,比上年增長18.1%,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每萬名R&D人員專利授權數達到4639件,比上年大幅增長34.6%,是2014年的2.1倍。從中可以看到,創新投入的熱情并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太大的負面影響。國家信息中心調查數據顯示,企業希望政府提供支持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訴求最為強烈,有近七成的企業希望政府提供核心技術研發支持,近六成的企業希望政府提供技術改造升級支持。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新增市場主體快速增長,進一步激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發展韌性。2020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數量達2502萬戶,為2015年的1.9倍;2020年末全國各類市場主體總數達1.4億戶,約為2015年初的2倍。
3.科技競爭愈發激烈,未來產業布局加速
面對新一輪前沿科技發展浪潮,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均在持續加強與完善頂層科技戰略布局與戰略科技力量部署,力圖打造面向前沿新興產業的科技發展新優勢。美國白宮發布《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戰略》,重新定義20項關鍵和新興技術,提出全力維護美國在量子、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該國2022財年《政府研發預算優先事項》中提到,大力支持國家安全、未來工業、能源環境、空天科技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歐盟發布《2021-2027年度財務框架》《塑造歐洲數字未來》《人工智能白皮書》《歐洲數據戰略》等頂級科技戰略文件,并計劃投入巨額資金支持人工智能、超級計算、量子通信、區塊鏈等顛覆性和戰略性技術發展。日本發布《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草案)》,提出未來科學技術創新要點是發展數字技術、推動研究系統的數字化升級。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預計將重點突出發展前沿未來產業,并全面部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作用,力爭培育發展若干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前沿未來產業領域,為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4.營商環境持續創新,催生新型政企關系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伴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持續快速發展,原本界限分明的政府與市場關系正在不斷調整,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新的政府與市場分工關系。一方面,很多原來單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正在越來越多地由政府與市場共同提供。如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智慧城市運營商,擔負起了為城市提供交通管理等公共服務的職能;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傳統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等政府市場監管職責正越來越多地由電商平臺企業與監管部門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很多原來單純是企業自身的商業決策開始需要政府介入。如互聯網企業與用戶間的數據隱私條款不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其相關內容的確定需要政府直接介入;創新藥品的定價并非是企業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結果,而往往是政府與企業參考臨床價值來共同商定。為了更好促進未來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加強創新,明確自身定位,提供適宜服務體系。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值得關注的五大突出問題
1.產業自主創新基礎能力有待提升
未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由模仿創新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向,但是有一系列軟硬件環境限制了自主創新基礎能力提升,難以更好支撐形成以自主創新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格局。一是基礎科學投入、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成果高效轉化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的累積進步往往會催生出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創新。二是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支撐能力有待提升。雖然近年來各地更為重視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高水平服務平臺少、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三是新型基礎設施供給有待進一步優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正在加速走向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的發展將激發更多新增需求,未來政府有必要加強在這一準公共領域投入力度,繼續釋放新興需求。
2.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問題亟待解決
在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加速重構的影響下,未來逆全球化趨勢仍將延續,并導致全球產業合作格局重構、國際分工體系全面調整,關鍵環節的國際競爭壁壘將加劇,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環節上的短板問題愈發突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帶來嚴重隱患?!笆濉逼陂g,我國部分龍頭企業遭受了關鍵核心技術“斷供”的巨大負面影響,預計“十四五”時期仍無法避免該類風險。因此,需要進一步集中優勢資源,在重點領域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助力提升我國新興產業產業鏈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3.產業集群式發展基礎仍顯薄弱
經過10余年發展,我國諸多地區已經打造形成標志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但是各地在打造產業集群方面還存在一系列突出問題,距離實現高質量集群式發展仍顯基礎薄弱。一是部分地區集群發展空間受限。突出表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由于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受限,對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壯大發展形成了明顯限制。例如,“十三五”期間,深圳市工業用地面積維持在270平方公里左右,新增用地即將耗盡,工業用地規模在國內主要工業城市中處于較為落后位置,顯著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生產規模擴張,也對全球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引進落地造成一定影響。二是引領型標志性重大項目儲備不足,尚未形成集群式、互補式發展態勢。一方面,龍頭企業缺乏對上下游企業的整合能力和引領帶動作用,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導致各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協調,產業組織不夠強;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產業往往規模較小,其產品集中在中低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競爭力強的產品相對較少。
4.高端人才面臨結構性短缺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創新發展,而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根本。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較為明顯的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人才引進方面,一是尚未形成全球人才吸納體系,現有科研與產業化機會對海外人才開放程度不高,人才招攬計劃偏重華裔,國際化程度不足;二是海外人才回歸便利性不足,在出入境、工作居留、醫療教育配套等方面仍存不足。人才培育方面,一是現有教育與培訓體系更新速度遠遠趕不上產業發展速度,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人才培育體系亟待建立;二是復合型人才培育力度不足,如數字創意產業現在普遍面臨缺乏既懂創意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并已日漸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三是培養宏觀戰略決策專家的環境亟待形成,戰略專家意見的獨立工作機制、意見采納機制較為缺乏。
5.國際化發展能力有待增強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上仍是國際市場上的“新兵”,發展經驗、自身能力、公共服務等方面均存在明顯欠缺,能力亟待增強。一是對國際市場準入的技術壁壘和政治干擾因素準備不足。由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多是根據國內需求開展研發和生產,對于國際標準參考不足,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企業更是稀少,導致企業產品或服務難以符合國際標準認證,頻繁遭遇國際技術壁壘。二是對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和競爭的應對能力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營體系不健全,核心專利積累不足,特別是國際專利布局不完善等問題日趨嚴重,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面臨知識產權訴訟風險。三是國際化公共服務急需加強。一方面,境外商業環境適應難,對海外法律、稅制、財務等制度環境不熟悉已成為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海外政治與政策信息獲取難,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政治和政策風險成為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障礙。
三、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1.夯實創新基礎,提升產業核心競爭能力
一是加強基礎研究,鼓勵“從0到1”的原始創新,增強政府在基礎研究方面投入,鼓勵社會加強基礎及其應用研究。二是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強化公共創新體系建設,推動建立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高標準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三是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圍繞重點領域和行業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一批專業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產業支撐力大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可靠性試驗驗證、計量檢測、標準制修訂、認證認可等服務能力。四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物聯網、5G移動通信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新型基礎設施,提升創新發展動力支撐。
2.緊盯關鍵環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集中攻克集成電路、操作系統等一批關鍵基礎技術和“卡脖子”環節,推動加快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的“迭代”工程,超前布局前沿未來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二是積極發揮創新型領軍企業潛力。加大對創新型、引領型新興產業企業的支持和引導,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卡脖子”環節技術突破。三是鼓勵推出“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揭榜制”,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聚焦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成果,特別是重點產業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優先支持社會公益性、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
3.優化集群建設,構建產業集群梯次化發展體系
一是鼓勵有關地方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產業集群建設方案,突出區域特色和發展目標,明確主要任務和推進步驟,調整完善省市級專項資金實施細則,集中有限財力,滾動支持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二是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能力。引導各省各地方培育、儲備一批具有良好基礎和發展潛力的產業集群,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形成配套儲備,構建新興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打造形成分工明確、相互銜接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三是鼓勵設立產業聯盟,著力構建政府推動、龍頭企業引領、市場化運作的集群發展模式。繼續加快培育一批產業標桿企業,選擇一批比較優勢明顯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規模擴張和并購重組,使之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并引領行業發展的標桿企業。
4.加快引進培育,強化創新型人才支撐
一是建立起與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相適應的人才支撐體系。面向未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和行業,統籌推進人才政策體制改革,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壯大人才規模,提升人才素質。二是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大力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管理人才選拔工作,確保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培育高素質工匠型人才隊伍,積極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培育一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工匠人才。三是積極引進國際創新人才。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人才招聘、薪酬、評價、考核、科研資助和管理制度。切實解決各類人才現實生活問題,在教育、衛生、居住等方面提供更多人性化公共服務。四是推進實施精準化人才引進制度。實行緊缺人才清單制度,靶向引進一批“高精尖缺”創新人才和團隊,提升引才精準度和產業適配度。
5.強化對外開放,構建合作共贏國際化局面
一是有序擴大開放程度。順應全球貿易格局發展新態勢,立足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加快推動新興領域對外開放程度。加強國際創新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探索創新成果共享化,破除新技術應用國際市場壁壘。二是積極拓寬國際市場。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借助RCEP區域一體化和中歐全面投資協議簽訂機遇,與歐盟、東南亞等更多國家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合作關系。三是鼓勵參與有關國際標準制定。鼓勵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強化國際市場話語權和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力。加快推廣我國優勢產業標準,保持產業標準領域領先地位。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