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本質上是科技創新創業。科技創新創業需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大量高水平技術創業會產生大量專精特新企業,大量專精特新更是創新創業一體化發展的生動實踐。
為了解決“卡脖子”難題,我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任務緊迫而艱巨。從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再到如今的北交所,已誕生了眾多優秀的科技型企業,但科技創新創業的征途仍長路漫漫。專精特新企業規模小,但在細分領域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具備一定的話語權,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專精特新顯得尤為重要,未來更需砥礪前行。
一、專精特新是科技創新創業邏輯的最佳實現
專精特新是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夢寐以求的,這類中小企業之所以獲得資本的青睞,核心是走科技創新創業的之路,也可以說專精特新是科技創新創業的結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受到沖擊,而專精特新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強,這些企業通過創新練就“獨門絕技”。根據工信部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科創板和創業板的專精特新企業,平均研發/收入比例分別為6.44%和6.91%。究其原因,就是專精特新企業大多是高科技創業出身,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創業精神、市場意識強等特征。2020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研發人員占比約為25%,平均研發強度超7%,正是“創新”的靈魂成就專精特新的“小配件蘊含高技術、小企業支撐大配套”。
科技創新創業需要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大量高水平技術創業會產生大量專精特新企業,大量專精特新更是創新創業一體化發展的生動實踐。
二、瞄向專精特新的硬科技創業將蔚然成風
專精特新本質上是科技創新創業,意味著科技成果將不斷地轉化和迭代創新,發展專精特新將會促進硬科技創業、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技術價值化。
大量高水平科技創業源頭出現。專精特新企業十分重視研發,追求產品高端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這與硬科技創業不謀而合。專精特新的發展,會讓更多的前沿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出來進行轉移轉化,大量科學家和科研人員也會投身到硬科技創業中。在資本市場引導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職業經理人”模式將走向多發和成熟,這種新創業組合會大幅提升硬科技創業成功率。對于有遠見卓識的科技創業者而言,做一家專精特新企業是一個值得放手一搏的方向,“身懷利器”的技術優勢讓其爆發式增長成為可能。
從應用端倒逼研發端成果提質和快速創新迭代。科技成果轉化中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前端科技成果和后端市場如何有效銜接,而專精特新企業深耕細分市場,天生會基于市場需求、從應用場景出發推動研發創新,大大提升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同時,企業靈活的機制對市場變化和需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促進關鍵技術升級,創新效率始終較高。縱觀德國和日本企業成長史,那些百年老字號企業之所以歷久彌新屹立不倒,都是靠著強大的研發實力和對市場的快速反應,不斷地迭代創新,一步一步發展壯大。專精特新企業“小而美”的屬性讓其在創新變革面前沒有負擔,其蓬勃發展將推動系統創新邏輯下的產業創新模式,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難題得到破解。
三、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需要大量專精特新企業
當下階段,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模式幾近必然。以前,談起創新大家都認為那是科學家的事情,是行業巨頭公司的責任;如今創新范式發生極大變化,隨著創業資本、專利技術、創意想法、經驗知識等資源的全球流動和線上協同,創新更講求開放性、系統性和平臺化,開放協同成為了創新的核心。
對于大企業來說,開放式創新模式將是趨勢。西門子曾在年報中明確提出:“開放式創新作為重要的企業戰略,能夠幫助西門子利用全球資源,達到削減成本、提升創新能力、保持競爭力的目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深耕高新技術細分市場,憑借著在細分領域的話語權,正在受到大企業的正視和重視,有先見之明的行業龍頭企業早已開始探索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合作,給自身業務注入新的活力。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是產業研發組織模式的一次變革,如果沒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種模式便不能夠成立。
當然,中小企業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和能力,才能進入到大中小企業融通生態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技術“尖點”往往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要環節,這些優勢恰恰是大企業稀缺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生態也隨之建立。從中小企業的生存角度來思考,持續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最大的優勢和最本質的特征,是擁有為大企業配套并協同創新的“入場券”。如果中小企業沒有技術制高點,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可能會面臨嚴重的洗牌、出局和吞并。
開放時代,沒有人可以更沒有必要實行全領域創新,在資源全球化、多領域、跨行業的高效配置要求下,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可以從“身微言輕”到“舉足輕重”,這類“深藏功與名”的中小企業即將迎來爆發式發展的春天。
四、專精特新會促進創新創業生態建設蓬勃發展
新經濟時代下,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成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決定著科技創新創業的水平、質量與高度。專精特新企業需要良好的生態,同時也為生態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促進科創服務機構高端化發展。專精特新是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的結果,科技服務業是幫助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的業態。新時代的科技服務機構在數字驅動下,服務的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將成為常態,這些都符合專精特新企業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訴求,如此看來,專精特新發展路徑和科技服務機構的服務目標內在統一。我國現在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將會帶動科技服務機構更加規范和專業,促使科技服務業態模式不斷創新,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服務業快速發展。大量的專精特新企業滋養大量的科技服務機構,大量的科技服務機構又催化出眾多的專精特新企業,二者實現“雙向賦能”,將來科技服務業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也會大規模出現。
大量的耐心資本即將出現。過去20年,互聯網靠模式創新和人口紅利在大量資本的加持下“一路狂奔”。未來是硬科技創業的時代,無論是頭部投資機構還是大企業CVC,早就嗅到這場變革。截至2021年底,工信部公布的三批共計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296家已在A股上市,其中有128家在上交所上市,另有168家在深交所上市,北交所更是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量身定做的支持,追求技術價值變現和高額回報的耐心資本將會應勢發展,前沿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也會更加踏實從容。
產業孵化邏輯終將成為趨勢。當前,每次研發都可能在細分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創新成果,每一種產品都可能發生價值層面的迭代創新,企業的培育成長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創業孵化過程。所謂產業孵化,就是聚焦某一細分產業領域推動技術跨界融合創新、產品與用戶需求協同演化的企業培育過程。專精特新企業本身的特質恰恰契合產業孵化邏輯,要培育出大量的專精特新企業,綜合性的創業孵化服務恐怕很難實現,就需要建設有明確的發展導向、能夠聚攏行業圈層資源、提供專業水準服務的高能級產業孵化平臺。
政策措施更加精準。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國家密集出臺若干針對性政策。與此同時,發展專精特新也能夠帶動與之相關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數字化升級、綠色化改造以及企業營商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優化,如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前沿科技和硬科技創新創業,支持企業加強技術跨界融合、挖掘新場景、培育新物種新賽道,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和低碳綠色發展,支持企業提升國際化能力和水平,支持企業有效利用資本市場提升創新力、市場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等。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