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從明確科技倫理原則、健全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強化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深入開展科技倫理教育和宣傳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這是我國科技倫理治理的標志性事件,意味著科技倫理的頂層設計和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隨著我國科技創新快速發展,面臨的科技倫理挑戰也日益增多。但科技倫理治理仍存在體制機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領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難以適應科技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構建覆蓋全面、導向明確、規范有序、協調一致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科技要創新,倫理須先行。科技倫理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前沿科技迅猛發展,很多領域進入“創新先行區”,相關科技倫理治理缺乏先例和經驗,出現政策規范透明度和清晰度不足、科學普及與科技倫理宣傳不夠、行政干預與公眾參與的溝通協商機制不健全等現實問題。只有加強源頭治理,注重預防,將科技倫理要求貫穿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全過程,才能促進科技活動與科技倫理協調發展、良性互動,實現真正負責任的創新實踐。
科技創新倫理先行,要依法依規。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前,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新興技術快速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但也帶來倫理風險。比如,數字化治理有利于疫情防控、社會安全保障,同時也會出現侵犯個人隱私、利用大數據實施精準詐騙等犯罪行為;生命科學的發展讓許多原先的不治之癥有了新希望,卻也出現了違背科學倫理的生物實驗等活動。要實現新興技術為人類造福的“向善”目標,就必須加快推進科技倫理治理法律制度建設,完善科技倫理相關標準,明確科技倫理要求,引導科技機構和科技人員合規開展科技活動。
科技創新倫理先行,要精準治理。前瞻性預見“非科技倫理”雖難,卻很有必要。科技倫理治理具有兩面性:治理不足會導致過度或未知的倫理風險,過度治理又會限制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對新興科技領域,倫理治理的流程或框架不宜過于死板,而應該提高國家科技倫理風險研判和治理決策能力,加強科技倫理風險預警與跟蹤研判,及時動態調整治理方式和倫理規范,快速、靈活應對科技創新帶來的倫理挑戰。
科技創新倫理先行,要立足國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完善相關科技倫理治理體制機制,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倫理體系。科技活動要堅持和加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等,都是立足于中國國情而產生、經實踐檢驗有效的。這些科技倫理治理的“中國經驗”,需要繼續發揚光大。
科技創新倫理先行,要開放合作。科技倫理治理不是一個國家面臨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國際科技倫理治理體系的構建經驗值得借鑒。在科技倫理治理方面,我們應該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加強對外交流,建立多方協同合作機制,為積極推進全球科技倫理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科技發展越快,就越凸顯科技倫理的重要性。科技倫理治理先行,才能讓科學技術有序發展,真正實現科技向善、造福人類。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