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貿產業格局面臨調整,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大幕正在開啟。3月2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發布的《數字平臺助力中小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競爭》報告顯示,數字化國際供應鏈時代正加速到來。
貿易數字化推動了貿易便利化,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降低了國際貿易成本,數字賦能重振全球貿易增長,線上出口成主要趨勢。報告顯示,近年來,全球跨境B2B模式快速發展,并成為跨境電子商務的主體。從全球市場來看,2020年全球B2B電子商務交易額達7萬億美元左右,預計2020年至2027年的復合增速可達17.5%,約占全球電子商務交易的80%左右。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際貿易與供應鏈遭遇嚴重沖擊,但跨境B2B卻呈現逆勢增長,預計至2025年,全球將有近八成的B2B交易轉向線上。
“在跨境電商的結構方面,近些年來出現一個重要變化,全球跨境電商的主體越來越凸顯出從B2C轉向B2B的特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表示,從中國的市場角度看,我國面臨著巨大的B2B市場增長動能。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B2B市場規模約占整體跨境電商市場的72.8%,其中跨境進口占28.9%,跨境出口約占71.1%,跨境出口B2B電商市場規模超3萬億元。預計2021年至2025年,中國B2B跨境電商市場將會以25%的復合年均增速增長到13.9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借助數字平臺,中小企業投身跨境電商經營多國市場,正成為B2B跨境供應鏈的中堅力量。在傳統國際貿易中,商品、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之間。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貿易以及國際分工的門檻被降低,中小企業不但可以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或數字平臺將產品銷往更廣闊的市場,還能夠借平臺進行跨境采購,為全球買家提供多樣化的“本地制造”和定制服務,成為全球供應鏈競爭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一鳴表示,當前,數字平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一代數字化智能技術,集成外貿供應鏈各環節數據,提升中小企業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生產能力,實現數字化外貿營銷,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中小企業運行效率和價值水平,最終形成了新業態驅動、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供應鏈體系,從而在更大范圍內形成了數字驅動的新型供應鏈和價值鏈。
“這種數字化供應鏈解構了傳統的垂直一體化的全球分工體系,改變了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競爭中的生態,可以說數字化供應鏈平臺體現了新科技革命下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也是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王一鳴說。
近年來,在政策驅動、需求驅動與供應鏈驅動的牽引下,我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供應鏈呈現出積極的增長態勢。報告指出,由于跨境供應鏈環節中仍存在諸多瓶頸與堵點,大大增加了中小企業貿易成本,阻礙了全球普惠貿易進一步拓展。同時,中小企業跨境國際供應鏈小單化、多頻次的交易特點給各國海關和政府監管帶來一系列挑戰,要求各國政府加強合作,對基于跨境支付、監管程序、跨境物流等整個產業鏈上的各環節進行整體創新。
報告認為,得益于國家宏觀政策紅利以及業態模式的創新,一批數字平臺通過不斷完善數字化跨境服務貿易與全鏈路跨境供應鏈體系,支持中國貿易數字化,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全產業鏈、全供應鏈一體化綜合服務,推動更多中小企業融入全球普惠貿易,參與全球供應鏈競爭。同時,助力中國制造出口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向價值鏈上游攀升,為增強中小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效率與韌性發揮重要作用。報告同時指出,作為一種由經濟全球化和數字變革催生的新模式,數字化國際供應鏈將是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節點,以及推動貿易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推動力,需要更多的戰略指引與政策支持。
專家建議,應著力拓展數字國際供應鏈海內外戰略布局,加大中小企業融入數字供應鏈體系的政策支撐,加緊制定持續優化數字國際供應鏈的政策體系,積極引領形成全球數字供應鏈與經貿規則新框架。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