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算力已無處不在,成為新的生產力。同時,算力水平的持續提升,離不開網絡的有力支撐。在此背景下,算網融合將是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什么是算網融合?目前發展現狀如何?又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下一步如何推進算網融合?
什么是算網融合
“算網融合是以通信網絡設施與異構計算設施融合發展為基石,將數據、計算與網絡等多種資源進行統一編排管控,實現網絡融合、算力融合、數據融合、運維融合、能力融合及服務融合的一種新趨勢和新業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互聯網中心主任田輝在近日舉行的“算力鏈接價值”曙光智算品牌主張線上發布會上表示,簡單地理解,算網融合推動計算與網絡從架構和業務方面深度融合。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算力發展,在需求與政策的雙重驅動下,算力水平加速提升,算力規模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根據中國信通院等機構的調研數據,2020年全球算力總規模達到429 EFlops,同比增長39%;中國算力總規模為135EFlops,與美國、歐洲等同處第一梯隊。
“近年來,隨著自動駕駛、生物識別、智能醫療、智能制造等算力場景不斷涌現,更多的個人、社會信息進入數字化,帶來了海量應用數據,也形成了與日俱增的算力處理需求。同時,算力提升一直是世界各國科技產業布局的重要方向,而算力提升需要從算力資源到算力系統布局基礎性、系統性的算力設施。”田輝說,計算場景的多元化、泛在化計算需要更高效的算力鏈接,“計算+網絡”融合發展成為未來數字時代趨勢,而算網融合是協同“計算+網絡”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田輝進一步表示,算網融合,是信息基礎設施重要組織部分,可以滿足泛在連接、高效算力、安全可信的應用需求,為用戶提供一種彈性、敏捷、安全的服務。
“算力資源互聯互通是算力服務的基礎。”中科曙光副總裁、曙光智算總經理曹振南表示,算網融合,可以通過資源聚合、生態協同、模式創新,打造先進、高效的算力網絡,為用戶鏈接多元價值。
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實際上,算網融合是一個非常前瞻的研究領域,其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
“首先是產業生態問題。算網融合領域涉及互聯網、通信、計算等多個領域和專業,呈現出產業規模龐大、產業鏈條復雜交錯等特征,亟需融通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田輝說,算網融合標準體系頂層設計缺乏,“算力多元泛在化與網絡智能化,要求各領域、各專業打破行業壁壘,按照統一路線,實現計算與網絡技術的融合創新,然而目前算網融合在概念定義、應用場景、參考架構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共識,因此亟需構建完善的算網融合標準體系。”
以此同時,田輝表示,產品方案碎片化阻礙技術創新,算網融合產品數量多、分布廣、類型豐富,呈現多源、異地、異構特征,同時算網融合方案難以實現跨廠商、跨應用、跨地域的集成與交互,亟需形成統一開放的應用創新平臺,在架構、能力、協議等方面進行技術驗證。此外,商業模式創新仍需進一步探索,算網融合的應用場景眾多、場景需求差異巨大,且服務來源多樣,服務能力與質量各不相同,因此亟需探索如何利用多樣化的服務能力滿足差異化的應用需求,構建創新的商業模式和部署模式。
“算力是生產力,信息和數據是生產要素,算力價值體現在各行業應用數字化推進中。”曹振南說,從算力到生產力其實沒那么簡單,需要解決3個問題:一是算力資源分布不均,包括區域部署不均、行業部署不均、領域不均;二是算力資源供需平衡,我國東部地區產生大量的數據,亟待計算,而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比如電力資源,如何把東部的數據與西部的電力資源有效鏈接,實現供需平衡;三是產出算力類型千差萬別,如CPU算力、GPU算力,以及專用芯片產生的算力等不相同,精度也不同,導致應用、計算需求與不同算力之間的匹配存在錯位。
如何推進算網融合
針對算網融合發展現狀與挑戰,田輝表示,需要從政策法規、市場培育、產業引導、科技投入等方面扶持算網融合發展,同時產學研用等多方協作,積極構建開放合作產業平臺,加快算網融合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根據不同場景提供應用需求。
田輝進一步說,要充分利用我國在網絡基礎設施規模部署方面的優勢,立足國內經濟發展實際需求,規范算網融合網絡架構和關鍵技術標準的制定,組織產業鏈各方共同參與,建立健全相關技術標準與測試評估體系。在此基礎上,著力打造集技術驗證與應用創新為一體的統一開放平臺,開展標準制定前期的符合性試驗、測試評估,加速標準落地實施和產業應用推廣,促進算網融合技術創新。
“推進算網融合,企業需要具備地域算力調度能力、一體化算力運營力以及全面生態整合力。”曹振南說,曙光智算目前通過專有網絡實現運營數據中心互聯,實現對算力、存儲、網絡以及數據等分散資源的整合,初步形成一個龐大的算力資源池,并通過統一的算力服務平臺(AC平臺),根據科學計算、工程計算和智能計算等場景需求,向用戶輸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高度協同的一體化資源。此外,還通過增值服務加持,如適配環境優化、商業模式定制等,將產業鏈生態做大,降低用戶使用門檻,賦能用戶創新發展。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