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的陜西鼓風機廠出售一事,或許已進入了"揭蓋子"的倒計時階段,盡管事已至此,有關此次出售的實質性內容竟意外地沒能穿透消息封鎖,不過,從流傳于業界有關出售的些許"零枝斷節"中,似乎仍能讓人感覺到,此次轉讓對于陜鼓而言,就像一場正在進行中的牌局,輸贏難料。而對于涉及陜鼓出售的其他利益方,出售的最終結局意味著什么倒頗耐人尋味。
陜鼓出售事件之所以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首先,有消息稱,在此次與外資的合資中,陜鼓有可能失去控股地位。而作為通用機械行業的排頭兵,陜鼓目前尚具備較好的市場競爭能力和贏利能力,可以說經營狀況良好。如果是以"師夷人之技"為初衷,而得到被"夷人所制"的結果,那么,付出這種代價會是實施合資最恰當的選擇方案嗎?而且,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陜鼓能夠抑或是不能實現引進先進技術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其次,陜鼓產品的服務和應用領域多為一些重大項目或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就使得當陜鼓失去對企業控制權一旦成為事實,隨之有可能產生的種種不確定性因素令市場人士及其相關用戶擔憂。
第三,據消息人士透露,在此次參與競購陜鼓的外資買家中,除某著名具有同業性質的跨國公司外,還有綜合實力無足掛齒的貿易商。那么,如若后者能在競購中捷足先登,陜鼓此次出售的所求難道不會被大大地注水?
事實上,從許多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國企轉讓案中,人們不難發現,國企在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中,一旦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要想期望取得雙贏的結果非常困難,甚至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現實中,在一些地方,對國企尤其是一些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的出售活動仍在不斷地進行中。
9月28日,由國務院辦公廳組織起草的《關于加快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發展若干意見》已經國務院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原則審議通過。
有專家指出,《意見》的審議通過,標志著加快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發展將體現為一種國家意志。為此,有關政府部門將根據《意見》的有關精神,制訂并推行一系列鼓勵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具體優惠政策和措施。可以預見,在今后一段時期,裝備制造業將迎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當然,這是從大的背景來判斷。從更深的層面說,只有當加快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發展成為一種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時,我們才能收到一個好的效果。
當中國社會因消費升級而引發的工業重型化成為一種趨勢,當工業結構以及產品結構亟待升級,當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迫切要求轉變,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增強制造業的整體競爭能力被高度重視的今天,裝備制造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顯而易見。而目前裝備制造業的服務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明顯反差,要求改變現狀,提升能力順理成章。
應該承認,與其他一些支柱產業有所區別,裝備制造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在經歷了政府機構的改革后陸續歸屬地方管轄。目前,在國資委所轄的央企序列中,裝備制造類企業屈指可數。換句話說,中央可以控制的裝備制造業"骨血"已所剩無幾。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體現國家意志的加快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發展除了國家在政策層面的大力倡導和扶持外,具體實施的載體以及責任將更多地被賦予區域來承擔呢?不過,在經歷了由一些地方政府掀起的"售企"浪潮后,裝備制造業的國有根基還能剩下幾多?加快發展的目標是否也將陷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處境呢?
應該說,在一些區域,裝備制造業擁有一定的基礎和規模,比如東北地區,在工業布局上,其重工業的比重在國內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與加快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發展應該很有機會形成一種有機的互動關系。何況,裝備制造業的做強做大對區域經濟發展同樣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目前,在上海和浙江,"著力發展現代制造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已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被特殊強調。通過20多年的市場經歷,這些地區對于傳統制造業的發展與做強,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以產業集群為主要特征的制造業顯示出了強大的競爭力。而通過對傳統制造業的培育和發展過程,這些地區已經深切地感受到,發展裝備制造業是提升區域工業和經濟的內涵以及質量,并持續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前提。而以政策為導向,通過有效的市場手段發展裝備制造業,對于這些區域而言,同樣具備探索和實踐的價值。為此,在這些區域的"十一五"發展規劃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被給予了高度重視。
的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孤立甚至封閉地談發展是行不通的。在加快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發展的過程中應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與處置。這需要在思維方式、路徑選擇和實施手段等多個方面有創新舉措。這需要在對外開放的前提下強調自主技術能力的提升,對強調國產化而不僅僅是"本土化"有明顯的認識。而這種素質絕不是普通的智力測驗就能考評出來的,也不會像對企業一賣了之那么簡單。因此,加快重點裝備制造領域發展,對于區域而言,需要大智慧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