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卡脖子”問題和“雙循環”發展的技術瓶頸,政府在科研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科技經費,怎樣合理、有效地管理好這些經費,讓它產生最大價值?必須讓科研評價“指揮棒”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把效率問題放在突出位置。
科研評價在研究方法、評價模式、評價指標及體系、評價流程、評價新路徑上都密切關注科研結果。筆者認為,在抓住結果“龍頭”的同時,還需要在“效率”問題上給予足夠的關注,進一步在科研方向的把握、科研過程的管理、成果轉化的促進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完善當前科研評價體系。
把握科研方向:
避免科技資源浪費
科研評價是科學性和文化性融為一體的認知活動??茖W評價的方向性把握,源于科學共同體內部的學術評價,目的是識別科學家重大科學發現的優先權,從而促進學術交流、建立科學規范、引導研究方向。
把握科研方向,就是要發揮科研的引導作用,確??萍佳邪l資助不產生方向性失誤,避免有限的科技資源被浪費。
政府在研發資助的方向上,有時遍撒網、大水漫灌、放水養魚,實屬迫不得已,歸根結底是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客觀上導致了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譬如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在理論上非常超前,如何找到現實的應用場景一時難定,未來發展也難以預料,支持政策如何決策?如果沒有科學評價的支持,很難下結論。再如當下很熱的“量子計算”技術,有硅基、超導和離子阱等路線,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怎樣才能有整體的認知和判斷?對此,政府政策也需要有明確的態度,在這之后的幾百億、上千億元的投資中,科學界乃至科研評價研究都需要發揮重要作用。
歷史教訓歷歷在目,在一些眾所周知的科技項目上,政府投資巨大,由于沒有科學評價的研究支撐,導致方向性失誤,造成科研資金的巨大浪費,甚至造成整整一代技術的落后,從而影響國家戰略。這就需要深入開展科研評價工作,完成把握科研方向的歷史重任。
提高科研效率:
給科研過程管理留點空間
創新過程是科研發展的不竭動力,關注科研效率必須關注科研過程,這是提升科研效率的重要方面。
首先,現階段急需改變以結果為中心的評價模式,給科研過程的管理留一點空間,為了讓它有助于科學的發展,一定要按照科研規律辦事。在過程中要呵護科研的成長、寬容失敗,這樣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其次,要提高企業的研發效率,合理規范企業的研發活動、準確認定企業研發活動;合理、有效地歸集企業研發活動費用。這需要一個明確、合理的評價標準,以有效提高研發投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研發效率,從而大大提升研發投入效率。
再次,必須把科研人才培養當作首要任務。只有抓住這個首要任務,才能讓科學過程評價的“指揮棒”更加科學,營造真正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對更多科研工作者形成正向激勵,真正挖掘科研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激發創新這個“第一動力”,還可以有效杜絕科研浪費。
促進成果轉化:
在評價中體現成果轉化的側重
科研評價如何有效促進成果轉化?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作出了榜樣,它被認為是“德國制造”的秘密武器,其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之高,令人咋舌。該協會平均每年為3000多家企業完成上萬項科研成果轉化項目,這背后的重要支撐就是科學技術評價。
目前,我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產出大國,大量科技成果亟待轉化。然而,我國分類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尚未建立,指標單一化、標準定量化、結果功利化問題尚未解決,使得科技成果評價可信度不高,得不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大量民間資本逡巡于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之外,無法有效參與成果轉化環節,導致大量成果失去資本扶持,得不到有效轉化,這也成為影響我國實施科技強國戰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薄弱環節之一。
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存在重論文輕成果轉化、不了解市場情況和企業需求等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改變陳舊的評價指標,在評價內容中體現對轉化效果的側重,為跨越科研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的“死亡之谷”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此外,要想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就要解決好“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的問題,并建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
無論是何種科研評價,都必須考慮科研工作特點,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簡化、優化評價流程,遵循科學性、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國際性、實效性、公開性的原則,采用生產力和文化為一體的評價方法,把效率擺在突出位置,讓科研評價真正起到“指揮棒”的作用。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