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協發布《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2)》(以下簡稱《指南》),收錄122家單位推薦的765個重要學術會議,其中82個單位連續5年參與《指南》推薦工作。據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統計,《指南》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會議內容類型上,2022年學術會議類型與2021年情況一致,純學術交流型會議比例最高,雖較2021年的67.61%有所降低,但依然穩定超過60%,達到63.0%;“學術交流+產學研融合”的多類型會議緊隨其后,為130場,占全部會議類型的16.9%,較2021年的15.92%稍有提升。在成果傳播上,越來越多的會議重視會議成果的整理與發布,765場會議中有474場將形成會議成果,主要形式為會議論文集、專刊等,占全部會議的61.9%。
《指南》國際化元素共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征集推薦中,鼓勵全國學會(學會聯合體)聯合國外科技組織共同推薦全球科技領域會議;一個是對會議的國際化重新做了界定。
從聯合有關國外科技組織共同推薦全球科技領域學術會議來看,《指南》共有20家全國學會(學會聯合體)聯合了33家國際組織/國別組織共同推薦29個會議,主要分布于信息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其中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為聯合推薦次數最多的國際組織。
在會議國際化方面,《指南》從組織者國際化水平、參會者國際化水平、會議機制國際化等方面綜合判斷會議是否為國際會議。據以上界定標準,《指南》中共有307場國際會議,占全部會議的39.9%。
從學科分布看,國際會議最多的5個領域分別為工程與材料科學(89個)、信息科學(80個)、醫學科學(41個)、生命科學(31個)和地球科學(25個)。
從會議舉辦地情況看,北京市為國內舉辦會議最熱門的城市,2022年將有101個會議于北京舉辦,在設有線下會場的會議中,占比16.4%。其余城市大體可以區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會議舉辦數量在20次以上,主要城市為南京、上海、成都、廣州、深圳等;第二梯隊會議舉辦數量在10次到20次之間,主要城市為武漢、蘇州、西安、廈門、合肥等;第三梯隊平均每年會議舉辦數量高于1次,主要城市為青島、重慶等。
《指南》已確定召開時間的會議多集中于7月至10月,平均會期為3.3天。其中會期為3天的會議最多,有265個,占比34.6%;其次為會期2天的會議,有131個,占比17.1%。
在2022年的765場會議中,明確以純線上形式召開的會議有18個,純線下形式召開的會議有288個,另外267個采用“線下會場+線上會場”的形式召開,192個采用“線下會場+線上直播”的形式召開,線上參與方式愈來愈多樣靈活。
從學科領域來看,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信息科學領域和醫學科學領域推薦會議占比居前3位。765個會議中,跨三大學科領域的會議有22個,主要為橫跨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領域。跨兩大學科領域的會議有46個,主要橫跨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
二級學科領域中,單一學科領域的會議有633個,涉及多學科領域的會議有132個,涉及多學科領域的會議一般集中于信息科學、醫學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