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開始全球蔓延,許多行業都受到巨大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也因為各種原因從多邊主義向單邊主義發展。2021年,面對全球供應鏈緊張(能源供給緊張、芯片供給短缺等)、形勢不確定性較強、國內疫情零散多發、自然災害頻發等復雜形勢,我國工業發展繼續表現出較強的彈性和韌性,呈現“穩定恢復向好、發展韌性增強、結構調整優化”的態勢,對世界經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顯著。然而我們也不難發現,當前工業穩定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中長期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仍然持續,市場需求仍然疲軟,工業運行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中小企業經營也面臨不少挑戰。
疫情影響下,一向是中國優勢產業的電子制造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創,諸如勞動力短缺、需求疲軟、貿易萎縮、訂單大幅減少等不利因素出現,使得產業供應鏈緊縮、生產線停擺。發達國家仍控制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停供”“斷供”影響我國經濟外循環穩定。同時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出口管制進一步升級,嚴重威脅我國高端處理器芯片等關鍵核心電子器件、中間品與高端裝備產業鏈的供給。特別是近幾個月,華南地區作為中國電子制造業的產業集聚地區之一,又飽受疫情的嚴重侵襲,致使上游產業鏈及供應鏈急需謀劃新出路,企業的經營面臨著重大考驗,我國電子行業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級是必由之路。
《“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指出,針對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原材料、消費品等領域細分行業特點和痛點,制定智能制造實施路線圖,分步驟、分階段推進。支持有條件有基礎的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持續推動工藝革新、裝備升級、管理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建設行業轉型促進機構,加快數據、標準和解決方案深化應用。組織開展經驗交流、供需對接活動,總結推廣智能制造新技術、新裝備和新模式。滿足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良率、縮短研制周期等需要,建立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企業通信網絡和主動安全防護系統,實現企業內數據可靠傳輸;推進電子產品專用智能制造裝備與自動化裝配線的集成應用;開發智能檢測設備與產品一體化測試平臺;建設智能物流配送系統,優化生產經營決策系統。
我國正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在政策上為電子制造業精細化、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電子制造業也逐漸成為各地、各制造企業爭相搶占的行業領域。面對“外患內憂”, 以及在行業結構性轉型升級的趨勢下,電子制造業增長力度已有所減緩,并亟待聚力創新、產業轉型,打造差異化競爭體系。而技術水平、研發能力、資本實力較弱的企業終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本期《自動化博覽》聚焦電子制造行業,通過機器視覺檢測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無人搬運車、信息化系統等自動化技術的賦能,將大幅提高我國復雜電子控制類產品的設計研制效率,并降低制造成本,推動電子制造業走向高質量發展,從而有力地支撐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達成。
摘自《自動化博覽》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