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向全球產業中高端邁進,關鍵是提高我國制造業的附加價值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中國高水平科研+中國高端技術+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制造業創新生態和新發展格局。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寫入其中,與去年“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定位相比,制造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
一、中國到了向高端制造業沖擊的歷史階段
制造業作為一切經濟的根基,決定著國家經濟增長的韌性。國家經濟強不強,關鍵看制造業大不大、硬不硬。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統籌部署下,我國制造業獲得飛速發展。2010年—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長到31.37萬億元,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也應清楚地認識到,我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總體上處于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以航空發動機、光刻機、芯片為代表的“兩機一芯”等關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的情況一直存在,制約我國經濟效能提升和產業安全穩定。
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我國也站在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面向世界發展大勢,時代發展大潮,國家發展大局,我國既面臨著百年未有的歷史機遇,也正在迎接著新的重大挑戰。從外部國際形勢看,逆全球化趨勢日益顯現,歐美發達國家為鞏固自身優勢地位,未來連“邊邊角角”的創新成果都會對我國進行封鎖,我國很難再從全球科技創新紅利中汲取營養。從內部看,人口紅利在逐漸消失,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日益顯現,特別是大量的資源消耗,對我國生態帶來巨大的壓力。
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是大國制造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發展過程。推動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更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我國已經到了向高端制造業沖擊的歷史階段。
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應從科技創新要核心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演進形成了一個“雙軌并行”的經濟發展模式。第一條軌道是以重工業等為代表的國家戰略需求產業,繼續沿著建國以來的舉國體制路線演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了完善的內循環創新體系,彰顯了我國強大的創新能力,也證明了科技創新對于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大支撐作用。該軌道主要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技術紅利難以擴散至經濟主戰場領域。
第二條軌道是面向經濟主戰場領域,基于全球化發展形勢,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我國充分發揮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利用國際分工機會,通過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承接發達國家前三次科技革命擴散的技術紅利,快速實現了經濟總量做大的既定目標,支撐我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GDP長達40年高速增長的“中國奇跡”,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人民物質文化需求得到巨大滿足。
但該模式下我國經濟底層邏輯是“國外科學技術+中國產業”外向型科技創新生態,研發和市場“兩頭在外”,制造業附加價值整體較低,處于以量取勝的“微笑曲線”生產模式,即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依靠大量的人力、資源和要素投入,承擔產業鏈中的制造環節,而價值最高的研發和市場環節,如汽車產業中的發動機、消費電子中的芯片等,則被歐美發達國家牢牢把握。
把握國家經濟發展新形勢,黨中央在謀劃國家未來發展中展現出偉大的政治智慧和宏闊的戰略格局,從頂層設計上擘畫了一套系統的國家經濟發展新藍圖。立足新發展階段,實施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起點,國家重塑經濟發展底層邏輯,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旨在開辟一條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的經濟發展新軌道,向全球產業制高點和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核心是向科技創新要發展動力,從承接發達國家技術紅利,變成自主創造我國自己的技術紅利,用科技創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在事關國家安全領域實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打造我國制造業創新生態,夯實我國制造業的“內涵”。
三、“硬科技+高端制造”彩虹曲線,讓中國制造業挺起硬脊梁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向全球產業中高端邁進,關鍵是提高我國制造業的附加價值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中國高水平科研+中國高端技術+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制造業創新生態和新發展格局。
硬科技是指事關國家戰略安全的重點產業領域、重大關鍵產品、重點環節上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具有變革性、關鍵性、引領性和基石性,不僅能夠突破“卡脖子”制約,還能夠催生新的產業變革,帶動一個或多個產業顛覆性發展,引領新一輪經濟跨越式增長。
硬科技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邁向制造業強國的下一個突破點。作為世界知識系統和經濟系統的核心紐帶,硬科技能夠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知識系統和經濟系統錯位發展的歷史頑疾,將知識系統巨大的創新紅利導入到作為經濟系統核心根基的制造業之中,為制造業注入更多腦力供給,以“腦力+生產資料”的創新紅利替代日益消退的“體力+生產資料”的人口紅利,實現制造業底層邏輯的“換擋”,推動我國制造業從“微笑曲線”向“彩虹曲線”轉型升級。
增強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關鍵是走“硬科技+高端制造”的“彩虹曲線”道路。以臺積電、ASML、華為、隆基為代表的“硬科技+高端制造”彩虹曲線模式,充分驗證了道路的可行性。2020年,臺積電全年營收13392.55億元新臺幣,凈利潤5178.85億元新臺幣,凈利潤率為38.7%,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全球第一。
“硬科技+高端制造”的“彩虹曲線”模式,以知識紅利、腦力紅利、創新紅利為代表的核心動力,能夠大幅提升我國制造業的附加價值,增強中國制造業自主創新的“硬底氣”,使長久以來處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谷底”的中國制造業,在第二個百年奮斗新征程中挺起硬脊梁,以昂揚的姿態向全球產業“山脊”進軍,也預示著中國經濟在風雨過后,最終見到“彩虹”。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