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黑龍江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僅用了5年時間,這背后離不開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作為智慧農業的深耕者,惠達科技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為傳統農機裝上“智能大腦”,成為智慧農業領域頗具代表性的高新技術企業。
近年來,黑龍江加大對科技型企業支持力度,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企業創新營造良好生態環境。不久前出臺的《黑龍江省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發展若干措施》提出,要積極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等。鼓勵企業創新政策干貨滿滿,黑龍江振興發展正不斷匯聚企業的創新力量。
創新才有出路
黑龍江是傳統農業生產大省,近年來,農業通過數字轉型升級,生產效率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正是看到智慧農業的藍海,惠達科技從農業監測技術起家,不斷加強研發創新拓寬賽道,接續推出10余款可搭載在農機裝備上的智能產品,讓鐵疙瘩學會了“思考”。
“農民一鍵觸發手機屏就可以自動實現耕、種、管、收等作業的監測,采集回來的數據不僅可以指導生產,還能為國家農機作業補貼發放提供精準數據。”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初海波說。
惠達科技總部位于哈爾濱新區深哈產業園,工廠設在江蘇昆山。受疫情影響,工廠暫時停產,短期內面臨困難。“我們也準備在哈爾濱設廠,正在尋找合適的廠房以備租賃使用。如果要花幾千萬元去拿地、建廠房,我們舍不得。但對于科技研發,我們是舍得花錢的。”初海波告訴記者,惠達科技今年在智能農機裝備關鍵技術上投入1億元研發經費,去年則超過7000萬元。惠達科技研發人員隊伍也在不斷壯大,占比超過員工總數一半。
“企業只有堅持創新才有出路。我們持續不斷地增加研發投入,就是要讓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只有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讓企業走得更遠,一步步實現我們定的小目標。”初海波說,惠達科技研發的產品已覆蓋國內30個省份,輻射2.8萬多個合作社,為農業生產“賦能”。
對于創新,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有限公司堅持了62年。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樹脂基復合材料研發的科研機構,哈玻院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其研制的產品成功應用于神舟、天宮、天舟等載人航天和國防工程。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上,也應用了哈玻院研制的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結構。
“面對國家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和對新材料的不斷需求,我們仍要堅持創新不動搖,將復合材料成型工藝技術應用于新產品開發,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滌洋說,他們正在籌建國家新材料科技產業化基地,要建設成為國家級復合材料科研成果產出與轉化平臺,大力推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協同創新。
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黑龍江是科教資源大省,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擁有豐厚的創新“家底”。充分用好本地創新資源,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正成為黑龍江振興發展的重要路徑。
4月18日,在哈爾濱新區碧海產業園內,哈電集團海洋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在加緊生產組裝一艘海洋裝備樣機。碧海產業園是承接哈爾濱工程大學在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應用“三海一核”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作為碧海產業園首家入駐企業,哈電海洋智裝公司迸發出強勁的創新勢頭。
“哈爾濱工程大學具有技術研發積累優勢,哈電集團具有產業化制造優勢,雙方強強聯合能夠推動海洋智能裝備產業快速發展。”哈電海洋智裝公司副總經理胡立剛認為,讓科技成果快速實現產業化是企業發揮創新主體地位的重要體現。企業要發揮在工程化設計、制造工藝創新方面的比較優勢,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哈電集團還專門成立哈電研究院,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趙廣播擔任院長,他成為推動校企創新資源對接的重要“牽線人”。“早在‘三大動力’建廠初期,哈爾濱工業大學就開設了相關專業,為企業輸送人才。我兼職成為哈電研究院院長,就是為了推動校企合作,吸引更多的創新資源向企業匯聚,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支持。”趙廣播說。
哈電集團所屬的哈爾濱鍋爐廠是我國電站鍋爐行業的“排頭兵”。近年來,哈爾濱鍋爐廠牽頭成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創新聯合體、650℃超超臨界機組高溫材料及其部件制備創新聯合體,正在依托具體項目開展技術聯合攻關和成果示范應用;成立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發電技術創新聯合體,正在積極推進以二氧化碳為工質的新型發電系統研發。
“在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不能只靠一個企業單打獨斗。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大力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更具系統性、綜合性的創新聯合體,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新技術研究所所長魏國華表示。
“筑巢引鳳”聚英才
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需要不斷培育科技型企業,匯聚更多創新人才,結出更多創新果實。為此,黑龍江持續實施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聚焦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數量增加與質量提升,構建起多層次、分階段、遞進式的科技型企業成長體系。
筑巢引鳳、花開蝶來。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科技型企業和創新人才開始扎根黑土地,企業創新潮流涌動。“截至2021年底,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044家,同比增長17.7%。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738家,同比增長41.7%。”黑龍江省科技廳高新技術處處長孫昭光說。
黑龍江專門成立全省科技招商專班,下大力氣推進科技招商。2021年,開展科技招商活動360多次,引進科技型企業441家,科研機構、平臺95家。黑龍江各地還加大對科技型企業支持力度。雞西市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獎勵資金10萬元;佳木斯市建立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庫,支持企業牽頭組建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開展高價值專利布局。
去年,哈爾濱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成功獲批。省市校聯合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為試驗區建設的核心企業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人工智能研究,培養了大批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圍繞‘群體智能自主作業智慧農場’國家科技創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公司正不斷匯聚和支持人才開展基礎前沿研究。”該公司負責人劉劼說。
趙超是安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安全研究員。2017年,他從哈爾濱工程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專業博士畢業,進入安天集團工作。“盡管很多同學畢業后到外地工作,但我在安天同樣實現了人生價值,我的很多研究成果轉化落地為公司產品或解決方案。”趙超告訴記者,作為高技術人才,他也享受到了哈爾濱市人才引進的獎勵政策。
“希望政府多為創新企業‘撐腰’,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市場環境。”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副總裁蔡德章坦言,企業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核心技術攻關等渠道研發出的首臺、首套創新產品在實現實際落地應用方面具有較大難度,相關產品從研發完成到投入市場的“最后一公里”依然困難重重,應從多方面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及創新成本,促進各類企業成為真正的創新主體。
“要激發企業創新源頭活水。”黑龍江省科技廳廳長張長斌表示,未來將進一步通過政策激勵和引導,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創新人才向企業匯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行動計劃,為黑龍江振興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