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8月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進展成效。發布會上,就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相關工作進展及成效等情況,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作出解讀。
知識產權高效流轉
加速釋放創新活力
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對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工作點多、線長、面廣,涉及知識產權各門類和全鏈條,與科技、產業、財政、金融、貿易等各方面關系密切。
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副主任衡付廣介紹,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流轉活躍程度明顯提升,創新活力加速釋放。
2021年,全國專利轉讓、許可次數達42萬次,同比增長15%。高??蒲性核鶎@D讓許可次數達2.7萬次,同比增長33.4%,其中30%的專利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高價值專利轉化的“源頭活水”。2021年,全國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到3783億元,其中出口額增速達27.1%,超過進口額增速10.5個百分點,呈現出“出口進口同步增長,出口增速更勝一籌”的局面。
“可以說,知識產權的高效流轉,有力促進了創新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加速釋放了創新活力”。衡付廣說,同時,知識產權運用效益的加速顯現,也使其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更加凸顯。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到12.13萬億元,同比增長5.8%,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增速3.1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6%,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世界領先的5000個品牌中,中國已占到408個,總價值達1.6萬億美元,中國品牌價值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與此同時,國家知識產權局連續三年深入實施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加強對160件地理標志運用的聯系指導,發展壯大區域特色產業。統計顯示,2021年相關產業總產值達到5625億元,較上年增加510億元,從業人數達1473萬人,新增就業117萬人,地理標志助力特色經濟發展和促進鄉村振興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運用效益加速顯現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云介紹,為積極發揮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創新的制度性作用,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例如,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國家統計局建立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核算和發布機制。探索促進專利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支持建設國家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試點平臺,提高專利對產品和產業的支撐力和貢獻度。
雷筱云表示,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的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61.3%,平均凈利潤率達到7.7%。今年7月剛剛發布的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獎數據顯示,40項專利金獎項目的平均銷售額達63億元、平均新增利潤達9.8億元,均是五年前的近2倍。
“我國知識產權運用的快速發展,從需求端有效激發了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發展動能,有力帶動了知識產權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同時,知識產權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也有機融入了知識產權運用的各個方面?!崩左阍普f。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超過7.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86.5萬人,年營業收入超過2250億元,知識產權服務業機構數量的不斷增長、業態的不斷豐富、規模的不斷壯大,為知識產權運用的快速發展、生態的加快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保障。
隨著服務供給質量的不斷提升,知識產權運用效益提升也得到有力促進,創新主體、市場主體對知識產權服務質量的認可度逐年攀升。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發明專利代理率達83.6%,商標注冊申請代理率達93.5%。高端化、專業化、國際化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不斷涌現,知識產權服務業從業人員能力素質不斷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提升了知識產權服務效率和質量,為知識產權高效益運用提供了質量支持。
高校專利轉化快速增長
推出實招硬招解決問題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知識產權專業化能力持續增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得到有效強化。
2012年到2021年,高校專利申請量從10.6萬項增加到36.7萬項,增幅達到246.2%,專利授權量從6.9萬項增加到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授權率從65.1%提高到83.9%;高校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從2012年的2357項增長到2021年的15000多項,增長了5.5倍,專利轉讓金額從2012年的8.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8.9億元,增幅接近10倍。
“科技成果轉化是近些年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崩壮陶f,做好專利等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教育部結合高校實際,重點從‘提升成果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大因素著手,加快推動高??萍汲晒颥F實生產力轉化。”
“‘質量’不是說論文影響因子大小,而是指成果是否符合產業、企業生產實際需求?!崩壮陶f,提升成果質量要求,一方面要研究真問題。就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企業需求中挖掘科研課題,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真研究問題。要圍繞企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扎扎實實開展科研攻關,不能投機取巧甚至弄虛作假。
針對高校專利等科技成果質量不高、轉化效率低的問題,雷朝滋表示,2020年,教育部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科技部出臺《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推出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調整資助獎勵政策等實招硬招解決問題。
“過去,一項技術無論是否有必要申請專利進行保護,只要發明人提出專利申請,高校都會按照既有程序協助開展專利申請工作,由此產生了許多不是為了保護創新而申請的專利。”雷朝滋說,推行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就是希望通過評估決定是否應該申請專利,從而保留高質量、有轉化前景的專利。
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知識產權是重要支撐
知識產權則是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努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邁進。
“十年來,從基礎材料、基礎軟硬件到重大裝備、重大工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制造業知識產權能力建設邁上新臺階,規模以上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每億元營業收入高價值專利數從2012年的0.62件提升至2020年的2.38件?!比螑酃庹f,工業和信息化部多措并舉,不斷強化知識產權對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護航”“助航”作用,營造公平有序的創新創業環境。
同時,優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和知識產權風險防控能力建設,支持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知識產權實務培訓。2019年以來,鋼鐵、動力電池等行業多次成功應對海外知識產權訴訟。
“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緊扣科技自立自強,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強化制造業知識產權工作體系布局,助力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任愛光說。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