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國內的科研機構中存在三種形式的監督。第一種是政治行為監督,以政治巡視、黨紀政務監督為代表。第二種是經濟行為監督,以內部審計為代表,針對的是科研經費的使用行為。第三種是學術行為監督,以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治理為代表,針對的是科研活動中的失信行為和違反倫理的行為。
前兩種監督,已有較成熟的紀律條例和法規條文,兼有規模相當的監督隊伍。相較于這兩種監督,學術監督近5年來盡管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無論在法規制度的供給上,還是在監督隊伍的建設上都處于滯后狀態。然而對于科研機構而言,學術誠信問題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誠信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基石,還是科學精神的必然要求。在學術誠信上犯了錯,對于科研人員而言是致命的,甚至可以認為一旦發生學術失信行為,約等于學術上被判了“極刑”。
實際上,國內針對科研誠信的治理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最初是一些先行者就“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進行討論,呼吁嚴格遵守科研本身的科學精神。進而在90年代發現“違反科學道德規范的情況比以前更嚴重”,呼吁把科學道德問題擺在桌面上,以尋求解決方案。這一時期,要求科學家自律并通過學術界共識予以約束,成為科研誠信治理的直接訴求。
2007年,中科院關于科學理念的宣言發布,各科研機構紛紛成立科研道德委員會或類似組織參與本單位本部門的科研誠信治理。2017年,國家行政力量介入“107篇論文撤稿事件”,我國的科研誠信治理以濃縮但完整的形式經歷了與國際上大體類似但時間跨度較長的發展階段。自此,政府主導、機構主責、學界共識和學者自律,成為新時期學術監督的主要范式,也為國內科研誠信治理提出了新的規則、路徑和協同問題。
這一問題的本質就是學術調查的制度供給問題。因為應新的監督范式,制度供給要體現國家層面的意志。而在此之前,科研誠信治理的制度散見于各部委自行制定的各種規則中,這些規則既不通用,也不平衡。由于缺少統一規則,導致同樣的一則失信案件在不同機構會產生不同的處理結果。于是,“類案”不“同判”成為國內科研誠信治理路徑上的頑疾。因此,從2017年起,頒布一則全國通用的學術調查處理規則成為社會各界強烈的呼聲。
2019年9月發布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簡稱試行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爐的。它最大的功勞有三:首次統一了國家層面的學術調查規則,首次統一了國內科研失信行為的分類,首次統一了科研失信行為的處理措施。這在當時乃至現在都具有非凡的意義。而日前頒布實施的《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簡稱修訂版)就是試行版的修訂版本,取代試行版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國內機構處理科研失信行為的主要指南。
修訂版在保持試行版架構穩定的基礎上對具體條文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據悉,這一過程持續了一年多,其間經過反復征求意見、多次討論和各領域專家論證,最終以更改規則名稱、增加聯署部門、調整條文內容等形式呈現。
修訂版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細化了科研失信行為的分類,有助于精準防控。科研失信行為由七類擴增到八類,其中,增加了買賣實驗研究數據、請托、無實質性學術貢獻署名、重復發表、引用與論文無關文獻等內容,并將違反科研倫理規范的行為細化為“以弄虛作假方式獲得科技倫理審查批準,或偽造、篡改審查批準文件等”。同時修訂版指出,這些失信行為將按照學術出版規范及相關行業標準認定。這就將試行版實施以來遇到的新現象新問題,同學術界和機構對這些問題的有效應對經驗結合起來并寫入制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二是規范了調查過程、證據獲取和處理措施,有助于實踐操作。修訂版先是簡化了舉報線索受理條件,取消了試行版中的初核要求,將受理的權限交給規則而非依據調查人員的經驗,緊接著增加了調查中可開展重復實驗或委托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測試、評估或評價的內容,隨后要求調查報告“附證據材料”以確認事實基礎和結論依據。在處理措施上,修訂版也由試行版的十條增加到十四條并規定這些處理措施單獨或搭配使用的條件。這一安排突出了規則本身的權威性和適用性,在機構處理相關線索、開展調查取證和實施懲戒方面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三是強化了各方共同發力的要求,有助于協同治理。無論是對媒體、期刊或出版單位披露線索的肯定,還是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依規調查處理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科研失信行為;無論強調論文發表中第一通訊作者的第一署名單位的責任,還是重申科技計劃、獎勵、榮譽設定部門的調查職責,實施聯合懲戒的條件等,無一不表達出協同治理的理念。這充分體現了新時期學術監督范式的特征,并給出了治理的具體路徑和協同方案。
四是開啟了學術調查的法治化進程。鑒于其作為國內首部學術調查的法規(規范性文件),具有對所有從事科學技術活動機構規章的牽引和約束功能,在可預見的將來,無論是已經聯署的部委,還是未能聯署的部委,甚至某一特定學術榮譽團體,只要其或其下屬機構從事科技活動,就應該遵從修訂版的規定,同時制定或修訂內部學術調查制度也應根據修訂版的要求進行調整、修訂和完善。這實際上開啟了國內學術調查法治化的歷史進程,對此,各界都應該抱有極大的熱忱并樂見其成。
此外,規則的修訂有一個不變的、穩定的目標,那就是科研誠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國內科研誠信治理所追求的不變的目標。現在,這一目標隨著修訂版的頒布實施而變得愈加清晰。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等一系列制度的實施,國內科研誠信治理的制度之網必將越來越密?,F在,外部環境已經搭建,治理路徑已經明晰,內部決心已經展現,科研誠信治理再次來到新的重要關口,需要治理參與方拿出十足的誠意,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協同共進,共同描繪我國科研誠信治理實踐的精彩畫卷。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