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刻洞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出臺一系列政策、作出一系列部署。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強調“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數字經濟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企業搶抓機遇、奮發有為,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2012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1.6%提升至39.8%,規模超過4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之一。可以說,我們在搶抓數字經濟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上邁出了扎實步伐、擁有了堅實底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今天,我們舉辦以“強化數字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數字經濟論壇,就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際行動。這里,結合黨報宣傳,對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談幾點認識。
第一,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要深入宣傳黨中央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引導各地區各部門深化認識、提高站位,持續增強數字經濟發展的堅定信心。第二,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要通過宣傳報道充分展現相關領域新進展新亮點,不斷激發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澎湃活力。第三,數字經濟是在變化中不斷完善的新事物,要通過宣傳報道及時解疑釋惑、有效引導輿論,積極營造推動我國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生態。
新聞媒體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實踐者。作為黨中央機關報,我們要充分發揮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立足全媒體矩陣傳播優勢,持續推出評論理論文章、深度報道、融媒體作品等,展示數字技術新成果,記錄數字生活新圖景,書寫數字經濟新篇章,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有力輿論支持、作出更大貢獻。
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 王一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我們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機遇,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高度,推動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廣泛應用,贏得數字經濟時代國際競爭的主動。
第一,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迫切需要推進產業領域數字化轉型。要加快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興融合型技術推廣應用,推動智能制造單位、智能產線、智能車間建設,構建智能制造生態。鼓勵和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立足自身優勢,開放數字化資源和能力,帶動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融入數字化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效率和競爭力。
第二,突破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難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產業數字化的難點,也是必須突破的關鍵點。要通過培育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專業服務商,推廣適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解決不愿轉的問題。依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樹立具有行業代表性的數字化轉型標桿,解決不敢轉的問題。健全完善數據安全監管體系,保障中小企業數據資產權益和涉及商業秘密的數據安全,解決不想轉的問題。為中小企業培養一批既懂生產工藝又熟悉信息網絡技術的專業人才,解決不會轉的問題。
第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瞄準傳感器、量子信息、集成電路、關鍵軟件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行業企業、平臺企業、數字服務企業跨界創新,打造多元化參與、網絡化布局、市場化運作的創新生態。提高關鍵核心技術自主供給能力,努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第四,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加快工業互聯網技術標準建設,加快建設覆蓋制造業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一批跨行業領域的綜合性平臺、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特色性平臺,以及面向特定技術和場景的專業性平臺,打造基于平臺的制造業新生態。加快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創建一批工業互聯網國家示范區。
統籌推動數字經濟做強做優做大
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 陸尚宏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數字經濟發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強化系統觀念,在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下,統籌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做強做優做大。
堅持自立自強,加快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圍繞集成電路、基礎軟件、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基礎和前沿領域,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能力。
堅持固本強基,扎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千兆光網、5G、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算力優化布局。統籌謀劃和系統布局6G發展,加快推動衛星互聯網建設發展。
堅持體系布局,加快釋放數據要素潛能。建立數據產權制度,推進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健全數據要素權益保護制度。建立合規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設規范數據交易市場。
堅持深度融合,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步伐。積極培育和普及數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構建數字產業生態。加快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堅持開放共享,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積極參與數字經濟治理國際機制活動,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平衡反映大多數國家訴求的數字經濟規則。
開辟數字技術融合新空間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 王建偉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傳統產業正邁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重組實體經濟要素資源、重塑實體經濟結構、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力量。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要充分理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一定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入貫徹落實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戰略,扎實推進落實《“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舉措,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產業數字化進程提速升級、數字產業化規模持續壯大、數據要素價值加快釋放,不斷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勢不可擋。對此,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站在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高度,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加快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激活發展新動能,開辟數字技術融合新空間;深化融合新突破,深入推進實體經濟融合升級;堅持高端新布局,開創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新業態;培育發展新力量,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推進大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 曾 宇
當前,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數字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政務建設發展迅速。未來幾年,我國互聯網領域人口紅利還將持續釋放,互聯網應用還將蓬勃發展,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仍將持續深入發揮作用,推進社會從信息化走向數字化、智能化。
互聯網的發展進入萬物互聯(全聯網)時期,基礎設施正向“光纖網絡+6G+衛星互聯網+量子網絡”演進。互聯網基礎資源是提供關鍵互聯網服務的重要資源,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互聯網基礎資源呈現空天地連接泛在化、資源管理去中心化、應用服務智能化、標識解析高效化、數網資源融合化發展態勢。
要統籌推進大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大型數字基礎設施屬于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能源密集型領域,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和豐富的應用支撐,應提升其應用水平和設備利用率。要特別重視融合型數字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如融合大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云計算中心等為一體的數字基礎設施平臺。要大力發展基于云的算力網絡,云計算依然沒有過時,基于云的算力網絡可充分發揮云計算算力資源靈活調度的優勢;要大力發展邊緣計算,提供智能邊緣服務。要構建尊重各國網絡空間主權的新型全球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體系,有效實現多方參與、平等開放、共建共治。要積極發起、參與全球互聯網治理、數字治理有關組織,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
進一步激活數據要素價值
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既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國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基礎條件日趨成熟,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市場規模增長迅速。
然而,制約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仍未根本解決,在統籌發展、數據確權、交易流通、數據定價、安全保障等方面仍需通過改革創新發力破解。從創新趨勢來看,激活我國數據要素價值需從4個方面精準發力。
一是加快數據要素有序流通。在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已有法律法規基礎上,總結地方數據條例經驗做法。加快數據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探索信息披露與交易標準規范相結合的引導機制,解決數據要素交易流通中涉及的相關糾紛,平衡發展與安全、創新與合規的關系。二是完善數據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數字經濟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完善統一規范的數據流通規則,建立數據可信流通體系。加快規范區域性數據交易中心和行業性交易平臺。三是強化數據技術創新體系。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在確保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前提下,推進政務數據安全有序向社會開放。四是優化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強化應用安全保護,落實數據安全法,確保基礎數據應用可管可控。加強數據安全監管,落實公共數據和用戶個人信息安全防護標準。
建設全息數字地球框架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 李朋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這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只是表現,數據才是基礎。數據包羅萬象,但都離不開時間脈絡和空間位置,都依附于地球自然環境的變化、人文環境的發展。面對包括大氣、水、生物和地殼4個層次動態、復雜的地球系統,建設先進計算驅動的全息數字地球框架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
全息數字地球是通過系統化的科學探測,體系化的地球數據融合,構建地球系統淺層地殼多層次、多尺度、多要素對象實體地質信息和地理信息的多維可視化模型,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地球大數據融合、存儲、處理、分析和應用,開展對地球的實時感知和模擬預測,建成先進計算驅動的4D全息數字地球框架。
數字經濟的關鍵是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統籌建立全息數字地球應用體系,可服務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生態農業發展等需求;建立空天地海井一體化的地球監測觀測探測體系,可為相關領域產業的發展提供數字化、實時化、集成化的基礎數據資源,助力相關產業和業務領域的提檔升級;加強對全息數字地球大數據的挖掘利用,全息地球信息建模與可視化創新表達,可支撐推動形成全息數字地球大數據應用生態,切實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