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是引領重大變革的顛覆性技術及其新產品、新業態所形成的產業,具有高成長性、戰略性、先導性等特征。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紛紛布局未來產業發展,開辟全新產業發展空間,為經濟發展發掘創新源泉,提供不竭動力。
規劃引領政策先行
未來產業是什么樣的?最近印發的《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為我們勾勒出了這樣一個畫面——
看規模,到2030年,上海將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領域涌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未來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左右;看載體,上海要成立5家左右未來技術學院,打造5個未來產業集群,培育15個左右未來產業創新中心,建設15個左右未來產業先導區,形成100項左右中國標準,形成若干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看趨勢,智能計算、量子科技、6G技術、新型儲能、深海探采、空天利用、高端膜材料等一系列最前沿的科創技術成為布局培育的關鍵……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表示,未來產業本質上是科學研究和“根技術”創新的產業。培育未來產業要從科創中心城市起步,并逐漸帶動輻射相關區域,這是為何上海、北京、深圳等科研基礎雄厚的城市率先布局未來產業發展的原因。上海此次印發的行動方案對未來產業部署作出具體安排,為我國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路徑和參考,實際上也表明了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浙江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超前布局發展第三代半導體、類腦芯片、柔性電子、量子信息、物聯網等未來產業,加快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今年8月份,浙江省經信廳公布首批8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培育創建名單,分別是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人工智能、德清北斗地信、海寧第三代半導體、空天產業(無人機與衛星互聯網)、未來網絡(6G)、中國眼谷眼健康、寧波柔性電子和紹興市越城區第三代半導體。根據《浙江省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浙江要打造30個左右特色鮮明、引領發展的未來產業先導區。
以科技創新聞名的深圳,今年6月份出臺了《深圳市培育發展未來產業行動計劃(2022—2025年)》,重點布局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間技術、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八大重點技術領域。目標是到2025年,構建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增強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互銜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婁巖峰表示,未來產業以新興技術創新為鮮明特征,代表著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是推動和引領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得益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圳在過去40多年間實現持續、快速地發展,構建起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起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此次出臺的計劃為深圳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打造自身競爭優勢
面向未來,應當如何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各地立足本地產業特征,紛紛打造自身競爭優勢。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的中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一臺臺激光裝備整齊排列,在激光切割下,一塊塊薄如蟬翼的玻璃精準成型。“一塊晶圓上有上千顆芯片,傳統切割效率低,并且易破裂。企業落戶越城區不久,就在關鍵技術上取得進展,如今成品率高達99%。”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落戶越城區,就是看中當地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布局未來產業的前瞻性,這對公司培育發展新動能、優化產業結構等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浙江培育創建的首批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紹興越城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正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未來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
“浙江數字經濟和民營經濟發達,細分市場主體較多,具有對不同技術路線進行探索和未來產業化應用的廣闊空間。”浙江省經信廳企業培育和產業合作處副處長袁凱表示,布局未來產業,浙江具有一系列獨特優勢條件,能夠盡快形成一批現象級應用,占據創新鏈、產業鏈關鍵位置。數據顯示,2021年浙江數字經濟增加值達3.57萬億元,占GDP比重為48.6%,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截至去年年底,浙江數字經濟高新技術企業達1.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萬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培育未來產業很好地契合了深圳當前發展需求,將會為深圳未來經濟發展帶來倍增效應。”深圳市先進制造業聯合會秘書長趙孟珂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其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智能手機、民用無人機產量分別增長217.3%、130%、37.4%、28.7%。技術創新對推動產業發展有著顯著的驅動力,未來產業將成為深圳未來重塑產業競爭力的變革性力量。
“深圳將未來產業分為兩類:一是5年至10年內有望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含生物育種)、空天技術等;二是10年至15年內有望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等。”婁巖峰介紹,針對各產業的不同特點和成熟度,深圳有著不同的發展側重點。例如,作為最有望迅速崛起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合成生物產業,將重點發展合成生物底層技術、定量合成生物技術、生物創制;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領域,深圳已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全國首個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產業集聚了爆發式增長的潛能,未來將重點發展腦圖譜技術、腦診治技術、類腦智能;對于仍處于基礎研發階段的量子信息產業,則將重點推動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技術創新。
“我們需要認識到,發展未來產業的組織和制度創新十分關鍵。”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明表示,培育未來產業亟需設立創新組織,尤其是跨學科的新型創新組織。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創造新的知識、技術,在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孵化出新的未來產業。他認為,新型創新組織將區別于傳統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研發機構,是一個包含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市場推廣在內的真正的全產業鏈創新組織。此外,由于未來產業具有較強不確定性,也需要各類產業新技術、新要素、新主體攜手共進,利用“政產學研用”等多方互動形成未來創新鏈。
著力補齊短板弱項
發展未來產業,并非朝夕之功。長期研究未來產業的浙江理工大學信息學院教授黃靜認為,當前尚處于孕育孵化階段的未來新興產業,涉及產品原型開發、工程化商業化、大規模生產和市場銷售等一系列過程,目前發展還存在一系列困難和短板。比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面臨挑戰;產業自主創新基礎能力有待提升,基礎科學發展、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現有教育與培訓體系更新速度趕不上產業發展速度,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人才培育體系亟待建立等。
面對短板弱項,浙江提出以科技創新和數字變革激活數據生產要素的放大、倍增作用,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深刻變革。綜合考慮孕育期、成長期未來產業的發展特征,探索構建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為創新策源地,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等為產業承載地的空間格局,統籌部署建設區域集聚、網絡協同兩種類型未來產業先導區,為中國特色未來產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婁巖峰介紹,為提升未來產業發展能級,合理規劃產業布局,深圳按照“與科學研究結合、與基礎設施結合、與新興產業結合”的原則,在空間布局上打破行政區劃界限,進行全市統籌、差異化布局,以市、區聯動的模式,打造了未來產業“6+5”核心承載區,根據各區域資源稟賦與產業創新基礎,優化整體布局。“但我們也注意到,如今深圳還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均衡、單一產業比重過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不夠等問題,亟須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領軍企業集群、強化科技創新和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深圳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深化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協同,突出強主體、促融合、分梯度、聚空間,實施‘強基’‘突破’‘加速’‘融合’‘匯聚’五大工程,著力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婁巖峰說。
“目前,未來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產業方向不明確,技術成熟度不足,發展路徑不成熟,需要有條件的地方前瞻性布局、充分謀劃、培育發展。”王曉明表示。
來源:《經濟日報》